六、企业持久生命力在于创新
无情的竞争需要创新做后盾
我们已经知道,“不断创新”型经营理念是三种基本类型的企业经营理念之一。一个成功的企业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必须走出一条“不断创新”的道路。
(一)“创新”的基本含义
顾名思义,创新就是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事物。这里包含两重意思:第一,创造出来的东西必须是过去没有的;第二,创造出来的东西必须具有先进性,它是对过去的超越,对现状的否定,以进步为特征。搞出的东西虽然过去没有,但它是退步的,也不能称其为创新。因此,我们说,创新是人们不固守现状,通过艰苦努力、有目的地创建新事物的开拓活动。这种活动的特点是:目的性、开拓性、进步性和艰苦性。
(二)创新的重要意义
人类的发展是一个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人们在实践中总是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有所作为,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创新是人的一种永恒的欲望,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也正是人的这种创新精神,推动着人类社会的日新月异的发展。
新陈代谢是宇宙间的普遍规律。任何一种事物,都要经历一个产生、发展、衰退直至灭亡的过程,旧的事物被淘汰,新的事物诞生了,越来越高级,越来越进步,这就是辩证法的逻辑。
就企业来说,也同样如此。一个有生命力的企业,总是不断地否定自我,不断的超越自我。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需要创新,竞争必须创新,同时竞争也促进创新。
目前,国内外管理学和经济学界都开始关注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企业或者已经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如何才能持续发展。研究分析表明,企业发展中有两个衰亡率很高的时间门坎;10年左右和40年左右,分别称为“婴儿夭折率”和“壮年死亡率”。据统计,1970年跻身“全球500强”的公司到1982年有三分之一已销声匿迹了,很多是“英年早逝”,在我国不少曾经辉煌过的企业也是昙花一现。究其原因,最致命的一点就是,因为过去的辉煌业绩而沉溺于现状,不思进取,停滞不前,缺乏意识创新、观念创新、企业文化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开拓创新。也就是说,它忽视外在环境、社会需求的变化,没有继续为社会、为用户创造新的价值,不能满足新的社会需求,它的生命也就停止了。从这个意义说,企业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造价值”是企业生命之本。
(三)企业的创新功能
一个企业只有具备了创新功能才能不断推陈出新,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有人说,创造性是现代领导者的必备功能,失去创造性,其他方面再好,也不过是一个“平庸的召集人”,而一片死气沉沉的景象,缺乏创新意识的企业也不过是一个“现状维持会”,是不会有前途的。
因此,许多成功的企业,在构筑自己的企业文化时,以“不断创新”做为企业经营理念。这种类型的企业文化被称为“硬汉式的企业文化”。其着眼点,在于设计和造就企业创新功能。它提倡企业家的冒险精神和创新意识;鼓励人们不断试验,不断革新,努力把全体员工10%转变成革新迷,持续不断地搞出各种实际可能的革新。
那么,一个企业及其领导者怎么样才能具备和提高自己的创造性功能呢?这就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保护创新。创新功能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实践。
所谓“创新精神”,就是指抛弃旧的东西,创造新的东西的自觉意志和表现活力。创新精神来源于企业领导和员工永不满足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以及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中国有句古话:“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竞争是无情的,可是当你具有不断创新的意志力量的时候,你已经成功了一半。因此,创新精神是参与竞争的法宝与增强信心的支柱。
对企业领导和员工而言,必须有“居安思危”,树立“一切向前看”、“永不自满”、“争取更高成就”的思想,树立“我的最好的产品是下一个”的观念,才能在事业上不断的追求和创新,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变”,使企业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所谓“创新思维”,就是打破“习惯性思维定势”,用超越常规的思维方式观察和解决问题。在发明、革新过程中,常用的思维方式有以下几种:
线性集中思维——其特点是“一条道路走到底”的专一性,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比如,在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上,我国一个商人带着茅台酒参展,由于装璜很差,加上当时我国的国际地位又低,西方人看不起,虽然参展,未被列入评比行列。我国商人经过冥思苦想,急中生智,在评委走进展室时,故意将酒瓶打落在地,顿时酒香四溢,评委和商界为之一惊,纷纷要求把茅台酒列入评比行列,结果荣获金质奖章。以这种方式让质量过硬的产品誉满全球,不能不说是线性集中思维的结果。
麦当劳连锁店的创始人克罗克运用文化概念和管理技术,实现了“产品”标准化。北京王府井快餐店和纽约的麦当劳快餐厅有着一致的装饰布置,一致的进餐环境,一致的服务规范,连汉堡包的滋味、薯条的炸法都毫无差别。美国人和中国人操作的麦当劳一模一样的背后恰恰是创新的结果。克罗克最喜欢表达的思想是“奋力以进”。他追求的是把一件事做到尽善尽美的境地,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立体扩散思维——就是“倒过来想”的思维方式。它往往产生料想不到的创新效果。日本丰田公司针对上道工序为下道工序提供的零件越多越好的常规,实行“准时准量”,即保证了生产的正常进行,又加快了资金周转,效益增加了一倍。
(四)创新实践
创新精神是创新的动力,创新思维是一个方法问题,而只有通过实践,才会最终产生创造性成果。
就我们的酒店来说,创新可以体现在酒店行业运行的各个方面,包括技艺创新、产品创新、方法创新等等。我们每一个人都从事一个方面的确工作,人人都有创新的责任和可能。酒店号召大家——“人人争做有创新头脑的员工”,把酒店各方面的创新活动组织起来,形成一种强烈的创新氛围。为此,酒店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第一,强化危机意识,激发创新精神。酒店决定开展“迎接新世纪创新活动”。各级管理人员要按照酒店的部署,抓好创新专题的学习讨论。要把“创新是竞争的后盾”作为一种理念灌输到每名员工的头脑中,使大家真正认识到,创新是现代企业经营的生命,没有创新的企业就没有持久的生命力,从而激发出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创新精神。
第二,寻找课题,确定创新的切入点。各部门各班组都要深入分析一
下酒店哪些方面已经落后地区,需要革新,把题目确定下来,而后展开创新设计。题目可大可小,可以是大的革新,也可以是小发明、小革新。可以是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如菜品的花色等),也可以是工艺创新,管理模式、服务程序、工作方法的创新。不论哪个方面,都要以提高质量、提高效率为着眼点和落脚点。
第三,建立推动创新的激励机制。为了鼓励大家积极开动脑筋,投入
创新活动,酒店将出台相关的激励政策。一是经过确认具有创新价值的项目,可在费用上给予支持。二是对创造发明的人员给予物质奖励或授予荣誉称号,按发明创造产生的效益评审后,确定奖励等级。工作方法创新可以用发明者的名字命名,对有重大创新的员工,要大张旗鼓的宣传表彰。
第四, 加强组织领导,以点带面,重点突破。创新是一项艰苦的工
作,而有一定的风险。要允许失败,但要争取更多的成功。各级管理人员尤其是部门经理要拿出相当的精力组织好创新活动,发动大家人人动脑子,想点子。要注意保护大家的积极性,有些人的想法即使实践中行不通,也不要泼冷水,而要通过科学的分析论证确定取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要全体员工敢于实践,善于实践,我们的创新,我们的创新活动一定会搞得有声有色,并卓有成效。
七、管理人员要学会 控制“三个关键”
控制好“关键时间、关键部位、关键问题”,是酒店走动式动态管理的核心。几年来的管理实践证明,把握“三个关键”,就能在工作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而,控制好“三个关键”。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不少管理人员忙忙碌碌、辛辛苦苦,却抓不住关键,忙不到点儿上,其结果是事倍功半,顾此失彼,工作质量和水平总是上不去。
第一,弄清什么是“关键”:“关键”一词的字面涵义是“闭门的横木和加锁的木闩”。它的引导意义是比喻“事物中至关紧要的部分,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俗话说,“牵牛要求牵牛鼻子”,意思是,抓住关键,问题便迎刃而解。否则, 不分主次,没有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到头来很可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在实际工作中,所谓“关键”就是最重要的环节和因素,就是诸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本身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对全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关键”是我们做好工作的重要前提条件。
第二,要善于从分析中找出“关键”。我们做管理工作的,每天面对着许许多多的事情。这些事情相互关联,构成了工作的全部内容。要从中找出关键的环节,需要动番脑子进行分析,“分析就是吃螃蟹”,把最肥美的那块肉找出来。酒店提出的“关键时间、关键部位、关键问题”,为大家提供了一条很好的思路。“三个关键”明确地告诉大家,必须弄清什么时间,什么部位,什么问题最重要,而最重要的时间、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工作重点,就是我们要抓的关键,因此,分析工作重点,离不开时间、空间(部位)和事物(问题)三个要素。譬如质管部的督导检查工作,有一线二线、班前、班中、班后之分。从部位上分析,面额区域是关键;从时间上分析,班前应备、先抓一线、抓班前,质管工作就成功了一半。又如西餐厅,早晨六点开始业,七、八点钟是高峰,中午十二点到一点,晚上七点到十点又是高峰,高峰期就是关键。再如总务部的工作,客人最多的时候,抓洗手间是关键;洗衣房的布草要洗的洁净并保证供应。至于上面的情况,一个时期最普遍、最突出的问题,比如见面不问候,卫生不达标等等就是关键。只要大家善于动脑筋,关键是可以找到,也是不难找到。
第三,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找出工作中的“关键”,其目的在于下大
力气抓好关键环节。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对关键环节,必须进行重点研究,重点布置,重点督导落实。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我们要先抓“西瓜”,再抓“芝麻”。各部门在工作日程表上要充分体现抓“关键时间,关键部位,关键问题”的要求。人力,物力优先保证。
总之,认识这三个关键、抓好这三个关键是日常工作的“三部曲”。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控制好关键时间、关键部位、关键问题,我们的工作和服务一定能够再上一个新台阶,再创新水平。
八、把握好两个“一秒”
最近,酒店提出一项要求,即“班前准备不后拖一秒,班后日清不提前一秒”。这就是就,班中的工作时间必须充分予以保证,不允许班前、班后两头挤,以至缩短班中的有效工作时间。
班前、班中、班后是我们工作中的三个必不可少的时间环节,相比较而言,班中工作是重要的一环,就象长江大桥,中间是主桥,两头是上下的引桥一样。尤其是面客服务部门,班中这段时间,从消费意义上说,是真正属于客人的,准时和定时营业是满足客人需求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班前准备工作拖后,就是说班前工作没有按规定做完并达到标准,不能保证按时对客营业。如果开业时间已到,客人也已光临,而直接为客人准备需要的东西,或者我们自己用来工作和服务的应备物品不到位,缺三少四,数量不足,工作起来大家势必被搞得手忙脚乱顾此失彼,限时、快节奏、高质量的服务就会打折扣。班后工作提前,势必影响客人消费,就是对客人不尊重的表现。我们已经注意到,不待营业时间结束,有的员工就开始收档撵客了。将近下班时间,突然来了客人,有的员工便一肚子晦气,因为客人的莅临打乱了他想早一点“收工”的打算。我们开出两个“一秒”的药方,正是为了治一治缺乏严格时间观念的病症。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精神动力越强,表现出来的行为约束越严。反过来说,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加以严格的约束,需要有一个强大的精神动力。身体力行两个“一秒”的原则,首先要有敬业精神。敬业,才能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工作;敬业,才能自觉自律地挑战自己,严格地约束自己。没有严格的自律和约束,今天拖后或提前一秒,后天就是一分,再后天就是十分、二十分。因此,必须从挑战一秒开始。
在实际工作中,时间观念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观念,应当成为我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从上班到下班,第一个时间段要干什么,怎么干都有明确的规定。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完全的工作任务,就不能随意拖延。工作上的慢节奏,是与现代人的时间观念格格不入的。因而,不该提前的工作同样也不允许提前来做。事实证明,有敬业精神的人,也是讲究时间观念的人,他们追求工作高效率、高质量,总是力求在同样的时间内,争分夺秒多做一些工作,而在工作需要的时候,他们往往不惜奉献出属于自己的时间。不会为了个人的一点私利而斤斤计较。
我们希望,每个员工都要树立敬业精神,树立时间观念,挑战自己,把握好两个“一秒”。
阅读更多相关知识,返回【 餐饮名企文化借鉴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