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可以考虑这样一些因素:
所在国政治制度及政策的稳定性。如果有较高的风险,则采用管理合同或特许经营的方式比较合适。反之可以考虑有较多资本投入的方式。例如:在市场经济发达,风险低的西方国家,跨国集团之间的吞并兼并很盛行。跨国集团为了避免风险都希望运用不做任何投资的特许权转让或管理合同的方式扩大国际市场。但是许多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不接受这两种方式,要求跨国集团必须有资产投入。因而就产生了不同投资份额的合资企业。
目标客源市场的定位也是影响进入方式的重要因素。那些以国际旅行者为目标市场的公司,为了保持品牌形象和应有的服务水准,更愿意选择全资拥有并管理、长期租赁或管理合同的方式进入东道国饭店市场。那些以对象国国内旅行者为目标市场的公司则更愿意选择特许经营的方式进入,通过利用一个国际品牌和预订系统来吸引目标顾客。
人的因素在进入方式的决策中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首席执行官与业主之间的信任与良好的人际关系将是重点需要把握的因素。
新兴市场国家企业对外投资的困难
以往研究表明,制度距离越大,企业对外的资金(现金)/实物投资越少,发达国家跨国酒店企业进而选择金融风险小的非资金方式投资,比如签订管理合同、经营许可、特许经营等,以达到发达国家企业的对外扩张的目的。前提是这些企业拥有强大的无形资产(品牌、技术、管理、营销能力等)。但新兴国家企业的无形资产普遍不十分强大,多依赖于廉价的成本、充足的现金资本和国家政策支持。所以,新兴市场国家企业的对外投资方式就有所不同,即不论国家的制度距离、文化距离、经济距离、地理距离,其资金投资方式非常普遍。
正是因为资金(现金)投资风险较大,新兴市场国家企业对外投资企业,面临很多以往发达国家企业没有面临的困难和风险。在操作层面上,其遇到的困难分两大类:一是企业外部(对象国)环境的适应;二是企业内部自我调整。
一是适应企业外部(对象国)环境。
由于制度差距和法律不同,导致对对象国国家地区法律的不甚了解,因此对于不利外商投资的不利法律政策和监管要有应对措施。对外国企业与本土企业法律诉讼对比研究表明,外国企业如雇佣客国本土人士为顶级经理人的企业面临的法律诉讼较少。.
外国企业还面临着文化差异、市场挤压,外国企业还必须解决合作伙伴的信任问题(对发展中国家企业的信用及能力表示怀疑),要认真做市场调研,必须对投资风险、经营风险、跨国产权风险做认真评估。
二是企业内部自我调整。
由于企业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企业内部管理必须调整。总部的角色要定位,需要给子公司高度自主权,减少子公司与总部沟通障碍,子公司必须建立内部员工管理制度。由于对象国(发达国家)员工有较强的维权意识,所以人力资源管理会面临一定的难度。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管理方式要进行相应调整。
新兴市场国家对外投资酒店企业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谨慎选择合作伙伴。
2.现金购买能够获得地理位置的优势,但企业必须考虑企业是否能获得并充分利用所购买的有形(酒店)与无形资产(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企业文化等),要考虑这些已获得的资产是否能在新的企业战略中发挥作用。
3.企业自身在本国特有的服务特色以及管理模式是否在对象国可行,不可生搬硬套。因为在国内成功,并不等于在国外也成功。强调创建自身品牌,打造企业核心资源,要因地制宜。
4.酒店是固定资产投入较大的行业,进入门槛较高,同时退出也相对困难;而中国酒店业对外投资多采取货币投资的方式,这意味着一旦投入,较难退出。目前研究者在研究核心资源的特点,除了稀缺性、价值性、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之外,有人提出还有一个可逆转性(irreversible),即资源可在必要、危急时灵活逆转和退出。换言之,市场退出时是否可将已打造成的资产带出市场,日后备为它用;而不是不可抽取。酒店的固定投资不易挪动,酒店无法挪动。所以在投资时是否有考虑在被迫退出市场时投入资产的可逆性和可移动性,即如何把投入转为它用,或带走,减少损失。
5.对外投资选址问题一直是国际商务研究的重点问题,尤其是对酒店业来说,宏观及微观的选址都至关重要。例如,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投资?在酒店业相对成熟稳定的发达国家投资,竞争优势是什么?发展空间有多大?在酒店业尚在发育阶段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投资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哪个选择能带来更高的长期回报?都是准备到海外投资公司老总们值得考虑的问题。
酒店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