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鲍翅与出品

  一直以来,中国的厨师对菜品开发都掉以轻心,亦很少去研究改进原材料及开发新的烹调材料。
不少厨师已忘记厨师的基本功是不断去吸收知识,改进技巧,「非典」重新启动了这条「神经线」,效果亦立杆见影。
  不知道大家有否留意到,中国的厨师很少留意客人在菜上加了甚么调味料,也很少留意客人吃剩了甚么;有些厨师甚至认为食客投诉菜品味道不佳,是因为食客不懂得吃。
  其实,食客的一举一动,对食店或厨师来说都是一个讯号,其至是警号。
  食客加调味料,意味厨师的调味有问题;食客吃剩东西,意味厨师煮的菜品不合胃口,食客投诉菜品味道不佳,意味若不改善的话,食客不再光顾。
  唯我独专的厨师以为自己的菜品天下无敌,无意去了解食客的口味,雇用他们的食店,如果不换掉这些固步自封的厨师,就只有换掉上门光顾的食客,不过,最可能的结果是换招牌!
  对餐饮业来说,食客是最佳指标,一间没有食客的食店,还可以经营下去吗?

  出品要与时并进
  一些食店,尤其具有一定历史的名店,过往的成功,令店方认为顾客上门只为吃他们的招牌菜,他们不敢轻易改动菜品,更视开发菜品为畏途,店方相信,以不变应万变是最好的经营方式。
  「人客就是喜欢吃这些,我们也卖了一百年,为甚么要改?改了不等于拆自己的招牌吗?谁担当得起?」店方是这样想的。
  随生活质素的改善,餐饮业现在不单要令食客吃得饱,更重要的是令食客吃得好、、吃得物有所值甚至超值,也要讲求健康、卫生、营养均衡。
  一百年前的食客口味及要求,与今日的食客大不相同,对出品的坚持虽然值得敬佩,但如果不能与时并进,最后亦只会被历史巨轮淘汰,几许名店就此湮没,实在令人感到可惜。

  有比较就有要求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内同胞到香港「自由行」,对餐饮业的考验,较「非典」更为严峻,因为中国与世界接轨,扩阔了国人的眼界及视野,而他们必然接触得到的,就是餐饮业。
  广东有句俗语:「唔怕货比货,最怕唔识货。」,古语亦有云:「曾经沧海难为水,五岳归来不看山。」
  当食客往国外走的时候,有多少餐饮从业员也到国外考察呢?当食客比从业员更懂得吃的时候,食店还可以用甚么来吸引顾客呢?
当食客见识过高质素的餐饮服务,尝过款多精美的佳肴美食后,对餐饮服务及菜品的要求,自然会因为有比较而提高,假如国内的餐饮业不自我完善,最终会被食客唾弃。
预期在未来日子,国内餐饮业会受到食客严峻考验,尤其现今的食客「食得起」,他们要求物有所值,当食店内响起「给我最好的,其余免谈」的声音时,店方是喜还是忧呢?
 

 要「攘外」先「安内」

  在北宋与包公同朝为臣,官至副宰相的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的说话,正是现今餐饮业的写照,不少餐饮业的投资者,都以能够独霸市场而沾沾自喜,他们抱「我开店,你关门」的心态去抢夺市场,他们不以别店关门为忧,也不因别店开业为喜,残害同业的结果,是自食其果。
  「非典」令餐饮业出现空前的团结,同业间互相照应,我希望这种互惠互利精神,不会随「非典」的消失而烟消云散。
  中国餐饮业现时要面对的是外来的竞争,要「攘外」就必须「安内」,先巩固阵地再谋反攻才是上上之策。
  攻击是最佳的防守,但在攻击之前,必须储备足够能力,中菜的根基深厚,所欠的是如何发挥长处,改善短处。

  餐饮发达方程式
  我经常听到一些食店的老板意气风发地说:「你看我的生意做得如此『火红』,可见我已找到一条发达方程式,还有甚么好担心的,现在要担心的是不知怎样去花钱,做人应该及时行乐,不要再杞人忧天了。」
  的确,这些店「火红」了一段短时间,但最终还是要关门,这样的例子多不胜数,大家有没有想过,为甚么食客会由排队光顾到不屑一顾呢?
  是食店出现了问题,还是食客出了问题,抑或是两者都出现问题呢?
  餐饮业的「「剎那光辉」,最普遍原因是食店扩展过快以致失控、菜品水平下降、缺乏创新菜色、被同行跟风而摊薄市场。
  在食客方面,一般都喜欢尝新,正所谓英雄见惯亦常人,无论如何出色的菜品,吃多了就会厌,如果食店没有新菜推出,食客就会因缺乏新鲜感而另寻食店。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食店亦是一样,如果不居安思危的话,危险随时会在眼前出现。
  为他人作嫁衣裳
  
  饮食是一个特殊行业,在这一行只有秘方而没有知识产权,因而令到饮食从业员对菜品开发抱消极态度,他们认为自己呕心沥血苦思而得的菜品,别人不说一句多谢就照办煮碗,何必为他人作嫁衣裳?
  事实亦是这样,每当一款菜色受欢迎,就会被迅速复制鱼目混珠,直至被食客唾弃为止。
  经常有人问我:可以怎么办?
  办法还是有的!而且不止一个。
  一是加快菜品的开发速度,令跟风者连抄袭的时间也没有,如果能做到每日一新菜,相信就可以杜绝跟风。
  一是以高超的烹调技术,令跟风者无法仿制,以保持菜品的独特性。
  一是以独有材料来开发菜品,没有这些独有材料,就无法鱼目混珠。
  一是以品牌来开发菜品,杜绝浑水摸鱼。
  餐饮业共存共荣
  听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你所说的四个办法,就算行得通,也没有办法去做,每日一新菜?你做给我看看?
  以高超技术烹调、用独特材料、建立品牌,都不是容易做得到的事,这算是甚么办法!
  若果以一人一店之力,当然无法做得到,但如果集合大众力量,要做就容易得多了。
  如果由一百间店去研究新菜色,每日一新菜有何难处?
  如果厨师之间能摒弃门户之见,共同交流分享心得,要掌握高超的烹调技术有何难处?
  如果大家能合力研究开发培养,要得到独特的材料有何难处?
  如果有好的出品,建立品牌有何难处?
  最难的是,餐饮同业如何共存共荣。
  中菜烹调变化多
  中国幅员广阔,物产受水土影响而出现不同特质,各地居民的性格、偏好也各有差异,因应各省市不同口味而发展出不同菜系,由最初的四大菜系,发展到现时多达十七个菜系,包括:北京、东北、天津、山东、四川、陕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云南、江苏、上海、浙江、广东、福建、台湾,每个菜系都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
  烹饪始于用料,中国人几乎甚么都食,而且一贯采用「复式」烹调方法,即一个菜品通常用两种或以上的材料煮成,配搭多变令菜肴超过一万款,常用的亦超过三千款,是世界上菜品最丰富的菜系。
  中国菜品的调味用料达500多种,一些「秘方」调味料往往由数十种甚至过百种材料调配而成,例如川菜常用的调味品就有24种。
  中国菜的另一特色,是利用食物材料的「相生相克」特质,更讲究「五味调和」,也就是把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元素,和口感上的咸、苦、酸、辛、甘相对应,「五味调和」才能够做出对身体有益又可口的食物,创造出各种滋味。     
  中国菜有过百种(常用的约40种)烹调方法,复杂多变的火候改变原料的质感,令菜品更千变万化。
  中菜为本西菜为用
  中国菜博大精深加上菜系繁多,要在现有菜品中发展,存在一定难度及阻力,往往吃力不讨好,我认为在「地球一体化」的今天,餐饮业应由一贯的菜系主导,走向物料主导,以物料为烹调基本而非以地域划分,再以「中菜为本,西菜为用」的态度去发展。
  在众多的烹调物料中,我认为可从鲍参翅肚燕这五种珍贵材料开始,原因是这五珍具有中国特色,亦需要集众人智慧才可以充份开发的菜品。
  鲍、参、翅、肚、燕与其它材料一同烹调,可配搭出款式繁多的菜品,有利菜品开发,只要将菜品走平民化路线,必然受到欢迎,烹调这五珍需要高超的技巧,可藉此提升厨师的水平。
  能够弄好鲍、参、翅、肚、燕这五珍及相关菜色,食店自然可以成为名店。
  由于这五珍属贵价菜品,如果能够在中国进行培植,可以为中国的菜品提供独特的材料,令菜品更具特色,当原材料达到世界水平,就可以创出品牌。
  创新菜品八不做
我一直强调菜品开发的重要性,但在开发菜品时,必须留意以下「八不做」:
1. 不标奇立异:例如「人乳宴」。
2. 不破坏自然:例如以受保护的濒危动物入馔。
3. 不浪费材料:将过往不用作烹调的材料物尽其用。
4. 不胡乱配搭:掌握食物「相生相克」特质,以免因误配而出现问题。
5. 不固步自封:了解食客口味及饮食习惯,设计时尚菜品。
6. 不危害健康:菜品讲求营养,弃用对健康有损的材料及烹调方法。
7. 不慢工细货:将烹调分前期准备及后期制作两部份,令菜品可以在短时间内烹好上桌。
8. 不远离群众:菜品开发以大众化为主。

  • 菜品质量管理 热门阅读

精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