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有道管理无形

     --道本管理才是非常之道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

  常言道,管理出效益,管理出质量。管理在企业中很重要,也出现过很多理论。事实上,在企业管理中,存在很多管理误区。

  今天的中国企业大多运用西方的管理理论。尽管收到一定实效,但也带来不可避免的"土鳖"与"海龟"的冲突。因此,探索更适合中国企业的管理理论势在必行。

  最高级的管理就是"以道为本"

  任何事情都有其规律,成功也有窍门。

  如果我们不懂得规律,即便很努力、很勤奋,最后搞得自己很疲惫,也未必能成功。

 

  道是成功的原动力

  "道本管理",就是一种帮助我们成功的规律。人是群居性动物,人类社会的群体活动离不开管理。管理是提高人类活动效率的一种行为,"道本管理"就是基于中国文化提出来的管理思想。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从诸子百家一直到近代,可谓繁花似锦,其始终离不开一个魂,用一个字来表述就是"道"。"道"就是造就万事万物的原始力量,和存在于万事万物中的根本性规律。人类的思维可以分成三级:最低级的就是非此即彼的两极对立思维;之上一级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太极思维",最高级的就是浑然一体的"无极思维"。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说的是太极到无极的境界;无极是老子用以指称"道"的终极性概念,是比太极更加原始、更加终极的状态。无极在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指派生万物的本体,以其无味、无臭、无声、无色、无始、无终,无可指名,故曰无极。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道德经》第二十八章)金岳霖先生说过:"每一文化区都有它的中坚思想,每一中坚思想都有它的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似乎是道。所谓行道、修道、得道,都是以道为最终的目标。"

 

  为什么很多人勤奋却不成功?

  现实管理中有太多违背规律的思想和做法。以道为本,就是要以客观规律为标准,而不能以人的主观意志或者有限的认识去作为。"道"讲人间基本规律,讲万事万物生成和维系的力量。人间处处都是道,人间处处都是规律,只有我们尊重了规律,做事情才能够得到规律的力量。有些人做事无道,即使获得了一点暂时的成就,最终也必将失败。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进行两种形式的思考:一种是哲学的思考,一种是科学的思考。科学不是万能的,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可以马上进行纯粹的科学研究并得出结论,对于我们认识能力之外的事情,该怎么办?那就需要我们进行哲学思考。

  如今,很多人在物质上已经很富有,但在精神上却贫困。精神贫困的人会做什么?多半会拼命去占有物质。这符合一个心理学的规律:一方匮乏,另一方就会畸形膨胀。很多人拼命工作,却忘记了工作是为了生活的质量;很多人知道努力、勤奋,却不知道努力和勤奋并不一定能导致成功和人生的幸福。

 


  管理切忌"以我为本"

  以道为本,就是以客观规律为出发点,意味着很多事不能按照人的主观意志去作为。极端的自大甚至病态的自恋会导致人的自我毁灭。

 

  "以人为本"绝不是"以我为本"

  在神话故事中也不难看到这种担心,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自恋的悲剧:那耳喀索斯是河神刻菲索斯与水泽神女利里俄珀之子,那耳喀索斯出生不久后,利里俄珀向先知询问儿子的命运。先知回答:"只要你的儿子没有见过自己,就能长命百岁。"那耳喀索斯长大后成了绝世美少年,很多女神都向他表示爱慕之心,都被他无情地拒绝了。

  掌管爱与美的女神阿佛洛狄忒对那耳喀索斯的行为很是震怒,因为他违抗了她的馈赠。于是,她要让那耳喀索斯受到惩罚。一天,那耳喀索斯在打猎途中喝水,第一次从水的倒影中见到自己极美的面庞。他立刻坠入爱河不能自拔,从此不吃不睡,每天顾影自恋,憔悴而死。

  这个故事更像是现代寓言。现代社会强调"以人为本",把知识教条化、把个人经验绝对化的那些人,越发认自己的死理。"以人为本"从动机上讲是很美好,但在现实中被很多人扭曲误解了,使得"以人为本"的管理出了不少问题。

  英国学者阿伦·布洛克曾说:"古希腊思想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是,它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上帝为中心的。"古希腊第一位"智者"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约前481年~前411年)说,人的感官的感觉是相对而非绝对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的尺度。这就是著名的"普罗泰戈拉命题"。这一命题在历史上对于抛弃"神中心论"是有进步意义的,但他的话后来常常被人误用。"以人为本"被误解或者被利用来为"极端个人中心"倾向作辩护,"以人为本"到他们那里就扭曲成了"以我为本"了。

  人愈自大,就愈接近灭亡

  人心各不相同,人的思维方式也各不相同。20世纪西方哲学就对"以人为本"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指出了"以人为本"的两种倾向:

  第一种倾向叫"民粹主义"。人们的言论自由度大了,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表达,是个进步;但需要警惕的是,很多人没有学会倾听和协商,认为自己说的道理才是正确的,只要和自己不一样的道理就很难接受。"民粹主义"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只要求自己说话的权利,却不愿意为自己说的话负责任。

  在现实生活中,时常看到有些人什么话都敢说,网络上更是如此。他只允许自己说别人,但你若给他提一点反对意见,他就会回骂。这种人唯我独尊,生活在"小我"的笼子中。也因为这种人的霸道和所谓的"言论自由",很多人远远地躲着他们。

  第二种倾向叫"人类中心主义"。人是高级动物,自诩万物之灵。难道我们之外就没有智慧更高、更有灵气的生物了吗?到现在为止,可以说还没有发现。没有发现就代表着没有,这基本上就是我们现在的思维方法。

  实际上,也不必非要发现比人类高级的动物。我们生活在一个宇宙大系统中,难道我们可以主宰宇宙吗?众所周知,我们现在对宇宙的了解非常有限,对于宇宙的任何一点变化,人类可能依然是无能为力。而狂妄的人不会意识到这一点,他们认为人类在天地之间力量非常强大,可以支配一切。

欲望恶性膨胀、盲目自大带来了很多问题,很多人提出了忧虑。尤其是科技迅猛发展,人类的发明越来越多,有人担心:虽然有那么多富有聪明才智的科学家,但如病.毒、转基因、克隆技术等科学成果,会不会有一天把人类毁灭?

  批判"民粹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倾向,核心就是告诫人类不能自大,越是发展,对于规律越是应有敬畏之心。否则,当人类在天地之间日益强大,但却可能愈来愈接近于自己的灭亡。

  "以人为本"原则有它的语境。很多人在技术上不了解、不理解这一思想的语境和概念的边界,也因此导致实际管理中犯错误而浑然不觉。

 

  管理的终极目标--管好心灵

  很多人理解的管理就是上级管下级。实际上管理的范畴远不止于此,其真意并不是对他人的控制。但在现实中,基于有限经验的管理常常替代科学的管理真意。

 

  别作痛苦低效的管理

  管理的范畴比较宽泛,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人类所有的活动,从个人到组织,从心性到行为。我们熟悉的是企业管理、政府管理,但忽视了自我管理、心性管理;我们重视行为控制,却忽视了对精神的管理;管理者主要精力常常在于管理别人,却忽视了对自我的管理。

  现实中的管理常常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也构成了管理的一个悖论:没人喜欢被管理,管理就是要管理他人。许多人为了生存无奈地被管理,别有用心的人为讨好当权者迎合着管理。这样的管理能够做好吗?这样的管理,越做越痛苦,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痛苦,相应的,管理的效率也就达不到最佳。

  这是已经延续了几千年的套路。我们能够改变这种管理所引发的痛苦和低效吗?正是因为管理对人性的压抑和过度管控,"以人为本"的思潮又重新被唤回到管理实践中;而"以人为本"又遭遇了落地时的尴尬--各种各样的人之中,到底以谁为本?"一切为了人"就一定会建立起和谐的社会吗?

  要弄清楚这些问题,必须从了解人开始。过去人们说到管理的三要素,立马想到"人、财、物"。实际上,把人与财、物并列起来是不对的。首先,人是管理者而不是被管理者;其次,作为管理对象时,人是第一级的,财和物是更加次一级的。也就是说,人是管理的核心。

 

  道本管理让你管好人心

  我们每一个生命都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个是我们的肉体,另一个是心灵。其中一个出现状况,生命和生活都会受到影响。尤其是当心灵出现问题时,我们的身体、生活、事业随之都会出现问题。如何管理我们的心灵,人们一直以来格外关注。

  每每与做事业的朋友们聊天,总听到他们说现在很累、很忙,那有没有一种办法能够让人们的工作与生活都变得轻松,健康地发展?这种办法就是要根据"道"来对人的心灵进行管理。

  心灵是多变的,也是最难把握的,那么,对心灵的管理该如何去做呢?《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心"也是由"道"而生,按照天地间的"道"去思维。因此,根据"道"即按照事物本身的规律去做,就能够借到规律本身的力量。

  本书力推的"道本管理"是一个新思维、一个新理论。明白一件事情的规律,就能够运用规律去巧做。比如我们去烧水,知道把水壶放在炉子上,然后点火把水烧开。我们不会把水直接放到火上,那样肯定会把火浇灭。

 

        先管自己,再管他人

  "道本管理"是遵循客观规律而进行的管理。在实践中,却有很多管理者,在获得商业利润的同时,伤害了员工和社会利益、破坏了环境。

  首先要管好你自己

  如果说在一个社会,大家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却不用为它承担责任,这并不是自由。马克思说过,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而必然性指的就是规律。只有遵循了规律,在强调权利的同时承担起责任,才能在群体当中生活得自由自在;你只有照顾到了别人的权利和自由,才会拥有自己的权利和自由。

  在资本主义国家过去的发展历程中,常常是企业赚了钱,再拿钱去治理环境,补救给人们造成的伤害,这是不够用的。所以,我们的政府及时纠正了发展中的偏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也是中国文化中"以道为本"思想的一个具体体现。

  一个人发展了,有他的必然;一个总在发牢骚的人的最后失败,也有必然;一个勤勤恳恳、宁愿吃亏也要把事情做好、不偏离自己人生方向的人,他一定会赢得别人的信任,这也是必然。这就是规律。

  说到"道本管理",可能有人会想:我是被管理的人,管理的方法你教我上司好了,我并不需要听你讲。这是对管理的误解。尽管教科书上的管理大部分都是说如何去管理别人,但管理的真义是: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管理者。当我们不管理自己时,谁会管理我们呢?在一个组织当中,当人们放弃了对自己的管理,完全依靠上级来管理,这样的人又如何管理呢?事实证明,一个组织当中,那种自省、自律、自觉的人总是能够赢得最好的机会,一个人的发展首先是自我管理的成功。

  在组织中做管理的人,首先也是管理自己;一个连自己都管不好的人,他在管别人的时候别人是不服气的。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次要帮助而非控制别人

  那么,管好了自己,是不是就可以去管理别人?原则上是可行的,但要看"管理别人"指的是什么。如果以为管理别人就是控制别人,那么这个管理就不是科学的。一般做管理的人在经验、个人成熟度等方面都可能高于下属,管理者要用自己的经验去帮助部下提升对自己的管理,而不是控制他们,更不是让他们完全服从自己的意志。

  众所周知,没有人喜欢被别人控制!如果管理者非要去控制别人,那就一定是跟人心对着干的。管理者是少数,被管理者是多数,少数的管理者要跟多数的被管理者对着干,可想而知这样的管理是不可能成功的。从这样一个意义上讲,管理别人实际上是帮助别人,是服务别人。

  我们看一个管理者是不是称职、是不是优秀,重要的是看他会不会带队伍、他带的员工能不能形成一个有战斗力的集体。如果在一个团队当中,只有管理者一个人很负责任也很能干,而他的部下却不行,这样的管理者就是不称职的。由此来看,管理的真正含义是服务于部下的进步,部下的进步才是管理者的成功。

  话是这么说,在现实当中我们看到的情景却常常与此相反。在现实当中,我们看到了科技发展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但也看到了人类的狂妄。光想着自己的目标、光想着自己欲望的人,似乎是比过去多了。这很显然是违背规律,也是违背道德的。不遵守道德和规律,即使暂时赢得了一点成功,最终也不会享受到成功的快乐。等到最后算算账才发现,得不偿失。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不是一直奉行"人定胜天"吗?实质上,"人定胜天"本是鼓励人的,并不是说人可以用意志替代规律,或者跟规律对着干。"人定能胜天,天定亦能胜人。"这个"定"讲的不是"一定",是"定力",是指人若能守住自己的本分,就能够运用规律;如果人自身乱了,那么天就会来乱人。

 

  要怀有一颗勇敢谦卑的心

  天地之大,人类很渺小。我们了解到的人间规律都很有限,对天地之间的规律了解得就更少,如此就说"人定胜天",似乎有点太不自量力了。不要因为一点成就就盲目自大,自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自己会把自己引向失败。面对无限的世界,我们要怀着一颗勇敢的心,也要怀着一颗谦卑的心。

  庄子曾讲过一个管理层次论:"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仁义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赏罚已明而愚知处宜,贵贱履位,仁贤不肖袭情。必分其能,必由其名。以此事上,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知谋不用,必归其天。此之谓大平,治之至也。"(《庄子·天道》)从这里可以看到,庄子把天道和道德放在了首位。

  然而,现在很多人却是在"管理就是控制"的欲念驱动下,最终做管理做得越来越累,越是控制就越是无法控制。懂"道"的人知道:只要能够尊重人并帮助其发展,就不需要那么多的控制。

  有的管理者不愿意出来学习,开会手机也是随时待命,他怕一旦离开本部就会失控。这就是把管理变成控制之后对自己的危害--因为控制别人,自己也被控制,大家都失去了自由。

  一群中国企业家去美国哈佛学习,课堂上教授讲了几个案例:有个公司管理得很规范,员工处处事事都有明确的规矩,却在几年之后最终垮掉了;另一个公司,人员之间没有那种冷漠,没有上级对下级的霸道,大家像生活伙伴,最后成了全世界的超级大公司--微软。

  特别想去控制,可能会把事情搞坏;运用规律去做事情,可能很轻巧,最后成功。这也是为什么要"以道为本"的原因。

 

  好的管理应从源头开始

  道无处不在,规律无所不有。在组织中做管理需要规律,生活当中也是如此。

  为人上司,有如为人父母

  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孩子,都会很努力地教育自己的孩子,但人们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一个锅炉工上岗需要资格证,因为烧锅炉的工作有它的专业性;那么,教育孩子这件事有没有专业性呢?

  人间最难的事就是教育,很多父母生了孩子,到派出所上个户口,就有了名分。中国父母多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想对他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是错误的。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并不完全从属于父母。

  我的一个美国同学,有一次把孩子放在家里,自己外出。只是很短的时间,孩子的哭声就被邻居听到了,发现孩子独自在家,就报案了。然后政府部门来人了,按照美国法律,父母是不能把那么小的孩子单独放在家里的。

  有人会说:"那是我自己的孩子,也没出什么事,你管得着吗?"--你看,还是觉得那是自己的孩子、自己的私有财产,想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

  哪有父母不望子成龙呢?哪有父母不希望自己孩子漂亮聪明能干、讨人喜欢呢?父母都有这种心愿,但又用非专业的方式教育孩子。经常听到父母跟孩子说"你又错了"、"不许这样",像个判官。作为孩子,很幼小,需要保护,需要的是心性的成长,而父母却打着保护的旗号或者以一种保护的心愿在伤害他。

很多孩子怕自己的父母,就因为父母对孩子的呵斥与批评太多。如果孩子被父母吓坏了,心性就一直紧缩,长大后在跟他人相处时就变得畏畏缩缩。心性没健康成长,做事放不开,智慧潜能就得不到有效发挥。

  孩子需要成年人尤其是父母的欣赏和鼓励。放下做父母的架子,不再简单地做指责孩子的判官,孩子就等于多了两个成年的朋友,其心性的发育就会正常。如果父母能够辅助其发展,不用自己的标准、身份呵斥他,孩子一定会在智慧、人格的成长上更加完美。所以说,父母在孩子面前有"三不原则":不做老子、不做老师、不做老板。

 

  员工满意了,顾客才会满意

  家庭如此,企业也如此。企业是很多人的"家外之家",一个人一生中有多数时间是跟同事、上下级相处。那么在工作当中,我们自身感到亲切愉快、舒服充实、他人可以依靠了吗?如果没有这种感觉,工作又怎么能够做得好?当我们把企业当做"家外之家",把同事当做亲人,这样的企业氛围才是健康的。

  有个朋友说过这么一番话,我觉得非常贴切,很感动。他说:"亲人是父母帮我们找来的朋友,同事是我们自己找来的亲人。"这句话很有味道。在家里我们对待亲人未必比在外边对待客户好,并不是我们不具备对人好的能力。同样,我们既然懂得对客户好,为什么不懂得对同事好呢?有人说同事之间是有着利益争端的,这跟企业制度有关系。如果企业制度能够设计成学别人进步就能够发展,不必去打压排挤别人就能发展,我想这种事情就会少很多。

  现今企业说"顾客是上帝",应该说是服务观念与经营观念的一个重要转变。但是,在说"顾客是上帝"时,员工们说:"那我们是什么?"领导说:"你们就是服务上帝的人。"员工心里有些不满足。有的领导就调整了认识,说:"员工是我们的上帝,顾客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要想让顾客满意,就得让员工满意;只有有了满意的员工,才会有满意的顾客。这是一个因果关系。过去光追求顾客满意的结果,却没有管它的原因;那现在调整一下,顾客满意的源头在于员工的满意。员工满意了,才能够让顾客满意,因为服务顾客的大部分是员工,并不是少数领导。

  佛经里说:"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凡夫只怕恶果,不知恶果起于恶因,平常任意胡为以图一时快乐,不知乐是苦因;菩萨(觉者)则不然,平常一举一动谨慎护持,戒慎于初,既无恶因,何来恶果?纵有恶果,都是久远前因,既属前因种下,则后果难逃,故感果之时安然顺受,毫无畏缩,这就叫"明因识果"。

 

  知"道"才能成功幸福

  科学探索因果,发现了很多规律;文化和思想领域也在谈因果,因果律是世界上的一个核心规律。

  有人抱怨社会环境,抱怨上级对自己不公;也有人不抱怨,遇到问题总能找到自己的原因,从改变自己开始。那些抱怨的人,出了问题后总责怪别人,领导批评他时他总为自己辩护,强调很多理由……大家想一下:总为自己的错误辩护,错误就不会改变,就不会回到正确的路上,由于自己的辩护和坚持,后面错误就还会继续复制。遇到问题知道去找自己的原因从而改变了的人,则会得到大家的信任,走向成功。

  这世界有个规律执掌着人间的公平。总是责怪不公平而不思进取的人,他这一辈子是得不到公平的,那些知道提高自己、改善自己的人将获得这份公平。

我们尽管有着美好的愿望,也一定要按照规律做事。教育孩子如此,管理部下如此,管理自己也如此。如果我们只有愿望,只有对成功的追求,却不懂得走向成功的规律,失败了又能怨谁?

  经营企业是要赚取利润,你想赚,别人也想赚;那好,大家就互相算计,看谁能算计得过谁。于是乎,商场上尔虞我诈,而难有真正的朋友。天天生活在算计人或被人算计中,心情当然不会好。

  如果牺牲了生活只为挣点钱,这种日子有什么意思呢?很多人算计别人算计了一辈子而身心疲惫,心情不好,进而搞得身体也不好,挣了点钱又能拿去干什么呢?没有朋友,只是算计,生意又算什么呢?生意生意,生命的意义啊!

  教育孩子要当孩子的朋友,管理部下也要做部下的朋友。"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人做生意也要替人着想。不替别人着想,光想着从别人那里算计,世间会有多少"傻瓜"让我们来赚钱呢?

  没有人不想成功,没有人不想过幸福的生活,这个意念大家是一样的。为什么有人能够做到,而有人却做不到呢?就是有人懂规律,他做到了;有人违背了规律,他做不到。所以,我们对自己的管理、对企业的管理要按照规律,以道为本。中国的道,代表着天地万物的规律。懂得了规律,就能走向成功,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现实中那些无道的、走邪门歪道的人,似乎也有"成功"的,那只是个侧面,他内心那份提心吊胆你是看不到的,他夜半无眠的心境你是体会不到的。走歪门邪道不叫成功,我们在这样一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千万不可去羡慕坏人的成就,不要去学习他们的方法。

 

  小结

  道本管理就是以道为本的管理,就是依道而为的管理,而不是以领导者、管理者自己主观臆断的想法为准的管理。

  一般人都认为管理在人心中应该是个让管理者舒服、令被管理者痛苦的事情。如果被管理者是痛苦的,管理者怎么可能是幸福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就像是一条线上的两只蚂蚱,要么同生,要么共死。这也是管理的规律之一。

  管理的主体是人。管理者是人,被管理者也是人,是人就有人的需要,对生存、发展的渴望,对自由的渴望,对成功和幸福的渴望,人不可能犹如一件东西那样从属于某个人。

  在古代的奴隶社会,奴隶就像是工具一样,丧失了自己的权力,这样的制度就是想把人变成统治者的附属物,但是这个制度最终因为人本性中对生存发展的渴望、对自由的渴望而被推翻了。所以,如果企业的发展和企业的管理违背了基于人的本性需求的规律,那么人的反抗性就会被激发,随着这样力量的不断增加,后果可想而知。

  管理最终目标是服务于人的生存和发展--包括身体的和精神的,如果管理最终违背了这样的目标,企业将很难走得长远。

  在企业中,领导和管理者对企业文化、相关制度的建设与资源的配置的影响是巨大的。无道的管理者是不可能引领企业进入正道的,为了企业的长久健康发展,为了领导者的自身成功,领导者应该了解道、懂得道、懂得道本管理,并能够在实践中进行使用。
 

  • 战略管理 热门阅读

精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