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蟑螂汤”拷问餐饮危机意识

风雨中走来,如今“食在广州”这一金字招牌被粤人擦拭得光亮如镜

  都说广州餐饮业的品牌服务意识受香港影响,得风气之先,这话没错。但餐饮“粤式服务”更是在不断的竞争和无数的批评中磨砺出来的。当然,《羊城晚报》也为此尽了绵薄之力。一位广州餐饮界行尊感慨万千:做餐饮二十多年,“蟑螂事件”并不是没有出现过,之所以都有惊无险,是因为每次遇到危机,眼前都会浮现出《一碗蟑螂汤》的影子。

  “如果能找到一间没有蟑螂的厨房,就能找到一桩没有瑕疵的婚姻。”蟑螂混迹于菜肴中上了餐桌,似乎从来就不鲜见。现在人们可能难以想象,一只小小蟑螂,能在上世纪80年代的广州餐饮界掀起一场狂风巨浪,差点要了一家老字号餐饮企业的“命”。

  一碗蟑螂汤,一场餐饮飓风

  事情发生在1986年2月15日深夜,四个愤怒的食客用当时还算奢侈的交通方式从第十甫路打的士来到《羊城晚报》,投诉在老字号陶陶居的汤里发现一只大蟑螂!

  食客立刻想到借信任的媒体为自己的不公平待遇讨个说法———据说当时酒楼值班人员态度蛮横:“一只蟑螂,有什么大不了的。蟑螂是药,可以驱风祛痰,小孩有病,还要到药店买蟑螂配药呢。”酒楼不承认汤的质量有问题,还和食客立字据相约到卫生检验部门检验,如合乎卫生规范,食客要为餐费和所有费用买单。

  此事若发生在今天,食客想必早已拍案而起,断不会像当年的四名食客一般,端着一碗汤到深夜早已关门的卫生检疫部门兜上一圈。不过,各位看官,这事发生在1986年,在客人的维权意识和国营餐饮企业的服务意识还未完全觉醒的年代。食客端着一碗汤直奔报社投诉,已算颇为“前卫”了。

  从新闻报道到“街谈巷议”,“蟑螂汤”事件在《羊城晚报》头版一趴就是一个星期。当时有市民开玩笑地将其与“九评苏联”相提并论,称为“六评陶陶居”———可知其影响之大。陶陶居的生意因此一落千丈,直到半年后的中秋借着月饼销售才稍有起色。

  曾经不光彩,今日漂亮转身

  “一碗蟑螂汤”事件在广州餐饮业的发展史上算是颇不光彩的一页,不论在服务意识上,还是在应对危机公关的处理能力上,都暴露出诸多问题。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近年在谈到企业危机管理时,仍以此作为反面案例。

  不过它却是广州餐饮业处于转型期的一个缩影。上世纪80年代中期,广州最早一批民营餐饮企业方兴未艾,幸运楼、东江、南海城日渐火爆,相比之下,国营老字号的服务意识和经营能力不免显得捉襟现肘。

  据广州餐饮业老员工们回忆,80年代初,家里有亲戚在国营餐饮企业服务是件“很实惠”的事,“下馆子”时不仅可以得到加菜待遇,埋单时还可能“睇小数”———体制弊端可见一斑,优质服务自然也成空谈。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有所改变。从《羊城晚报》80年代一批有影响力的报道里,可看出这一变化的轨迹。除了《一碗蟑螂汤》外,已故报人微音也曾在晚报头版,针对当时饮食行业发表《诀窍何在》、《十个烟蒂说明了什么》、《盛名之下,其实难符?》、《警钟》等“街谈巷议”,为餐饮业的健康发展鼓与呼。

  市场在变化,行业也在变化,2000年“执笠”的老字号陶陶居如今早已改成民营企业,如凤凰涅槃般恢复了生机。经过一番大浪淘沙,当年常遭诟病的餐饮服务也早成为“食在广州”的一个漂亮注解。初来广州的人常会惊叹此地餐饮服务的细致周到、贴心入微。如今,先食后付、点茶问位、换骨碟、罩椅背套袋等服务细节,已经由广州蔓延到全国;但广州餐饮从业人员那种发自内心的体贴周到,却是外地一时学不来的。

  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繁荣的广州食肆,带出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名厨师、名点心师。这些名师们,不仅把代代老广培养成了全国口味最刁钻的一个群体,更不遗余力地将“食在广州”这个金字招牌擦得愈发光亮。
  • 危机公关 热门阅读

精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