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又称“华夏”

  咱们自称的时候,习惯说自己的国家是“华夏”,那么这个词怎么成为了“中国”的代称呢?“华”和“夏”又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

  《说文解字》里说:“华,荣也。”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古代的“华”和“荣”两个字,一个是草字头,一个含有“木”,说明都和植物有关。根据典籍记载:“木谓之华,草为之荣。”也就是说,古人把草木生长的繁盛称之为“荣”,那么“华”的意思也就和它一样了。

  再来看看“夏”。《说文解字》是这么写的:“夏,中国之人也。”古时的“夏”字形状比较复杂,但看上去很像一个人形,有手,还有脚。今天的“夏”字最下面像“又”字的那个部分,就表示两只脚。

  这里所说的“中国之人”,和今天的“中国”意思还不太一样。它指的是古时的中原。古时在北方的人被称为“狄”,南方的人被称为“蛮”,西方的被称为“羌”,东方的被称为“夷”,东北的被称为“貊”(mò)……总之有很多称呼。为了和他们表示区别,中原的人就被称为“夏”,引申为“大”的意思。

  这样一来,如果很通俗地解释“华夏”这个词,大概就是“很繁盛的中原之人”。当然,古人把这层意思延伸了一下。“华”表示“冕服采章”——什么意思呢,冕服是古代大夫以上级别的人所戴的帽子和所穿的衣服,采章指的是带有花纹的旌旗啊、车啊之类;“夏”则表示“大国”。那么“华夏”的意思就是“冕服采章的大国”。

  在古代,“冕服采章”象征着等级、礼仪,代表着一套很严格的制度,所以在古人看来,“冕服采章的大国”,象征的一种文明,是很自得的说法。

  到了唐代,当时的学者给古籍做解释的时候,说得就更通俗了:“中国有礼仪之大谓之夏,有服装之美谓之华。”可见,“华夏”与礼仪、服饰这些文明符号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华夏”这个词,目前所知,最早出现在《左传》里。古人一度把“华夏”和“蛮夷”对立起来。但根据《辞海》中的解释,最早的“华夏”是由多个族体融和而成的,包括了所谓的“蛮夷”在内。四海之内皆兄弟,才是“华夏”的本义所在。

  • 文化分析 热门阅读

精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