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菜的继承与创新

徽菜,中国八大名菜之一。她不仅是徽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灿烂的徽文化不可或缺的历史篇章。千百年来,她不仅丰富了中华大地的饮食文化,更以其独特的魅力,铸就了徽州历史的辉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徽菜作为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产业,只有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地改良创新,才能保持长盛不衰的生命力。
一、徽菜的起源、特点与历史地位
  徽菜作为一种菜系的形成,与特定的自然环境、文化背景以及社会历史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徽州地处皖南山区,这里山多地少,素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勾画。旖旎的山水风光,蕴育了丰富的物产。丰富的山区土特产为徽商、徽菜的兴盛造就了天然的物质基础。古老的徽州,聚族而居的人们崇尚天、地、人相融相济的理想境界,几乎年年月月都举行各种形式的神节、庙会。如:歙县的“献彩会”、“亮彩会”、“亮船会”;岩寺的“上九会”;黟县的“打老虎”、“地方会”;绩溪的“花朝会”、“赛琼碗”;淳安的“东源港庙会”;婺源的“段莘十八”;太平的“滚车”;休宁的“关帝会”;屯溪的“赛龙舟”;祁门的“神船游街”等等。这些活动,不仅体现出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而且促成了人们的饮食文化交流,绩溪的“赛琼碗”最为典型。可以说,是五花八门的“六大盘”、“八大碗”、“九碗六”、“十碗八”和各式风味小吃赛出了徽菜的基型,也造就了最初的徽帮厨师
历史上,徽州曾叫歙州,徽菜最初也被称为“歙味”。南宋时期,经商于京城临安的歙县人,因思念家乡,便常常让家人捎去问政山笋,家人自然也思情切切,就将笋子切片放在炭炉上煨炖,送到渔梁上船,好让亲人船到就吃。这一传一吃,竟然吃出了名气,香气传进了官府,传进了高宗皇帝的口里。皇上骤然兴起,便找来自歙县的学士汪藻“问歙味”,由此,“沙地马蹄鳖,雪天牛尾狸”便作为徽菜的代表,传扬天下。清朝,绩溪伏岭下村家家户户出徽厨,他们作为徽帮厨师的主力军,伴随着徽商的足迹,把徽菜馆开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徽馆”鼎盛时竟有400多家。
  传统徽菜基本以徽州山区的土特产为原料,品种繁多。如马蹄鳖、火烤桂鱼、臭鳜鱼、黄山炖鸽、石耳炖鸡、问政山笋、方腊鱼、全家福、金银蹄鸡、三潭枇杷、杨梅元子、雪梨肉片、金丝琥珀蜜枣、一品锅、小煎毛豆腐、障笋老鸭煲、石斑鱼、葡萄鱼、腐乳爆肉、红烧石鸡、葛粉元子、茶笋炖排骨、蕨粉汤元、炒双冬、马鞍鳝、馄饨鸭等等。制作上讲究“重油、重色、重火功”,追求原汁原味,以食养身。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可谓老少皆宜,雅俗共赏,广受人们欢迎。正因为这样,徽菜也与历代名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当年,朱元璋兵败逃至休宁临溪,饥不择食吃出了“毛豆腐”。后来陈毅将军到岩寺,也多次寻味“毛豆腐”;明代“四部尚书”毕锵(徽州石台人),其一品诰命夫人设家宴款待皇上,因其制作的家乡土菜火锅,让皇上吃得赞不绝口,称之为“一品锅”。胡适先生一生钟爱家乡的“一品锅”以寄托思乡之情,后人便将其命名为“胡氏一品锅”。乾隆皇帝下江南,徽州的“马鞍桥”、“盘缠馃”吃得他“乐不思蜀”。清朝宰相曹振镛(歙县人)因让亲戚在京城卖蕨以了其借钱心愿,竟使家乡的山蕨一举成了“黄山一绝(蕨)”!1956年,毛泽东在武汉吃了绩溪厨师烹制的武昌鱼后,诗兴大发:“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伏岭人高跃水,一道“红烧划水”受到邓小平连连称道,并称赞“徽菜与川菜,应该各有特色”……徽商历来贾儒并重,许多传统徽菜都有美妙动人的传说或典故,文化味十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徽菜”不仅被誉为首屈一指的美食派系,更被推崇为一种文化现象。
徽菜,是中华饮食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二、徽菜的现状与制约因素
  随着时代的变迁,徽菜也走过了由宋末的兴起、清朝至民国时期的鼎盛、改革开放以前的低迷和目前的喜忧参半的各个阶段。任何事物的发展与变化,都受其外因与内因的作用和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徽菜特有的优势不仅没有得到及时的弘扬,反而在影响力上与其他菜系的差距越来越大。当粤、川、浙、吉、湘菜相继把吃的“文章”做得如火如荼时,徽菜似乎还在“沉睡”。究其原因:一是思想上右倾保守,敢吃不敢谈;二是市场意识迟钝,困于创新,没能抢抓机遇;三是缺乏有效的手段展现自己的形象。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忧”的是:“三重”究竟还是不是徽菜的特色。凡是与徽菜有关的人们,被这个问题“困扰”了多少年!“非典”出现以后,人们又把这种恐慌怪罪于“果子狸”,甚至于荒唐地认为:“徽菜无菜了”!同行之间,别人是互相抬高身价,而我们有些人却是互相打压,贬低自己。还有,一些经营者和厨师毫不珍惜徽菜的尊严,一方面变着花样充分利用“徽菜”这块金字招牌,一方面又不了解、不掌握徽菜的灵魂和技术根本,全凭自己想当然,怎么胡拼滥造都冠名徽菜。更有甚者在一些经典菜肴上以次充好,以假乱真,这样怎能不让徽菜“雪上加霜”!也有一种情况,固守传统一成不变,机械地保守着“正宗”,也让人难以理解与接受。这些“左”与“右”的因素相互作用,把徽菜“夹”得难以冲出重围。难道“徽菜”真的已成为“昔日黄花”?不是!可喜的是,近几年,徽菜这块文化品牌,已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并将其大张旗鼓地列入徽文化的重要篇章,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李宏鸣市长对市烹饪协会拟报的《黄山市振兴徽菜工作方案》专门作出批示:“振兴徽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完全赞成方案内容,望切实抓好落实,政府将给予积极支持。”一些捍卫“徽菜”的有识之士,冲破“小富既安”的思想束缚,敢冒风险,走向各地大展徽菜旗帜,目前,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武汉、郑州、合肥、南京等地,“徽菜馆”如雨后春笋。省内的合肥、宿州、淮南、芜湖等地,已把徽菜做得热火朝天。一些制作徽菜的能人志士,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写”出了一篇篇振奋人心的、新的徽菜篇章!
徽菜的继承与创新,是一个刻不容缓的历史课题。
三、关于徽菜创新的几点思考
 1、更新观念,正确地认识“自己”。
 “徽菜”是一种文化现象。任何文化现象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环境。首先,徽菜的形成并广受人们欢迎,是因为立足于当时的社会生活条件,适应人们的消费需求。应该说,徽菜把握了市场脉搏。其次,要历史地、客观地认识“三重”。几百年前,徽菜重油是人们生活的迫切需要,油重一些的品种也主要集中在炖菜类。即使现在,一些不叫徽菜的炖菜、水煮菜就不重油?重色是徽菜调味的独到之处,是以料定色,绝不是逢菜都黑!重火功是因料施火的科学方法,时至今日谁不遵循?再者,看待一个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山珍野味也好,重油、重色、重火功也罢,都是外在形式,都是方法。而徽菜的灵魂和追求的目标是:选料考究、原汁原味、以食养身。历史发展到今天,这种科学的内涵仍旧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许多人评价:最耐吃的还是徽菜。因此,徽菜最本质的特色没有过时,也不可能过时。徽菜仍有广泛的市场。同时,也应看到传统徽菜存在的一些不合时宜的因素,如对原材料的选用应坚决杜绝野生保护动物,烹调方法上应与时俱进,适应现代人们生活快节奏的需求等等。
现在,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在思想认识上、在舆论宣传上,自豪地总结过去;冷静地克服不足;坚定地弘扬自身优势,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挺直腰杆往前走。
2、选料应追求广泛性。
  过去的徽菜品种,主要以山区的土特产为主,以讲究食补见长。但同时,菜肴的用料上也受到一定的局限。现在人们的饮食观念已明显转变,不仅要求以食养生,更追求绿色自然,营养均衡,讲求品种的多样性。因此,我们应开阔眼界,在原材料上广采博取。一方面,充分利用本地绝好的自然环境,大力发展养殖业、种植业,保持优势。同时,不断地探索开发山区尚未利用的野生木本植物,比如香榧、山核桃、山枣、板栗、山楂、白栗、苦珠、甜珠等;草本植物如茉莉花、珠兰花、玉兰花、贡菊、观音叶等;还有蚂蚁、蜂蛹、蚕蛹等等,不断地巩固、壮大本地资源。另一方面,外地的可食性原料我们都应该选用,只要将原料进行科学配伍,采用徽式烧法,就是徽菜。横观其它各大菜系,无不如此!当初的徽菜就以高档、有品味见长,今天难道离开了保护动物就做不出高档徽菜?关键是用料上要冲破束缚,敢为人先!
3、加工方法上应“两条腿走路”
  过去人们评价:吃徽菜要能等。这说明传统徽菜主要是采用烧、炖、蒸的方法。现在,我们应该顺应市场的要求,采用“快烧”和“慢烧”并举。对一些传统的品种经过“扬弃”,凡是符合养身,环保要求的菜品应予保留,如石耳炖鸡、茶笋老鸭煲等,只要提前加工,并不影响“快”。同时,根据不同原料的属性,研究、探索出一整套的快速加工方法,让其营养成份能够充分被溢出、人体吸取。过去的“徽式烧鱼”、“炒双冬”等就已经为我们树立了“快”的典范。同时,制作工序上的“精雕细刻”、科学严谨也不容忽视,应该突出可食性与观赏性并举。
4、“原汁原味”其实就是“百菜百味”。
  味,是菜肴的根本。原汁原味是徽菜最根本的特色与独到之处。徽菜为了体现本味,基本是采取以葱、姜去异存真,冰糖提鲜,火腿、高汤助味。这种最具纯天然的科学烹调方法,往往被人曲解为“徽菜无味”。究其原因,一是在舆论上,我们自身在宣传上没有与时俱进。东北菜,过去“重咸”,现在是“清淡纯雅”;沪菜过去“重甜”,现在是“低糖、低脂、适应性强”;川菜过去是“麻辣、酸辣”,现在是“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粤菜过去是“生猛海鲜”,现在是“名贵、大气、满汉全席”。而徽菜却一直是被里里外外的人们“重油、重色、重火功”揉来揉去。我们为什么不能早点,底气足一点地宣扬:“原汁原味,各菜各味,以食养身”这一永恒的、为各家所追慕的主题?!二是缺乏强有力的技术规范,在一定程度上没有达到“百菜百味”的效果。还有,我们在调味上也应该有所突破,各种各样的调味品日新月异,我们完全可以在坚持“本味”的基础上,引进一些适宜的调味品来增味。岂不更加完美!“烹调之功,重在变化。”别人能做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坚持本色,不等于固步自封。徽商的真谛是“效好便好”!
5、人才培训是当务之急
  就目前的餐饮市场而言,徽菜不是没有市场,突出的问题是高技术人才严重缺乏。本地的、外地的、国外的许多企业,接连不断地到黄山来选聘高级徽菜厨师,往往是“空手而归”。问题出在哪里?一是培训的规模不大,质量不高。有的培训机构只图赢利,不重水平,因而“昙花一现”。二是学员的素质不高,不是勤学苦练,却急攻近利。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何以能成才?三是很多经营企业只重生意,不注重对厨师的培养提高,终究因小失大。如果培训机构、餐饮企业以及厨师个人都把不断提高徽菜的烹饪技术水平当作一个高尚的事业来做,对大家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事。
6、扩大技术交流
  任何技术水平的提高,离不开自身的创新,更离不开交流。当初徽菜的成名,也是因为交流。行业协会是交流的纽带。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行业协会不仅要承担规范技术标准、规范市场的责任,还要做好协调服务,采取多种形式,积极组织好人才、技术的交流。烹饪技术人员潜心钻研,敢于交流,善于交流是基础。如果我们克服闭关自守,自以为是的陈腐观念;克服师徒承袭,互相排斥的门派观念;尊重现实,摒弃狭隘的地域观念。如果我们珍惜“自己”,不搞互相抵毁。欢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拥有谦虚谨慎,取他人之长为我所用的胸襟。那么,在世界大融合的竞争环境中,徽菜的生存空间,就会越来越宽阔。
7、走产业化道路
  徽菜是一门技术,也是一种特殊的产业。把徽菜这块品牌做起来了,就会形成一个宠大的、带动农业、工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科技、包装、贸易等行业的经济产业链,意义深远。徽菜应该通过不断完善技术标准,首先树立起优良的信誉度和美誉度。不但要做好本土经营,还可以发展连锁经营。不仅要做好现烧现食,还完全可以研究开发出真空包装的、富有浓郁徽州文化蕴味的名菜、名点、名小吃,注册商标。到那时,徽菜乃至黄山就会以一种崭新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振兴徽菜,是历史赋于黄山人的重任。也是一项宏伟的系统工程。重塑徽菜的辉煌,离不开团队精神。可以相信,有政府的重视、引导,搭建平台。有行业协会的真诚服务,有业内人士的脚踏实地,齐心协力。徽菜,将会迎来更加灿烂的春天!
  • 徽菜文化 热门阅读

精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