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宾馆住宿,人们第一反应是先看它是几星级,可到餐厅吃饭,却很少有人考虑同样的问题。今年1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关于实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将对餐饮服务单位的食品安全情况进行量化评级,安全级别统一用“笑脸”等符号表示。在此之前,全国各地还实施了给餐馆分级的制度,各地卫生局用A、B、C、D对餐饮单位进行卫生等级考核。截至到今年,此项制度仅在北京就已实施了8年之久。8年来,分级制度究竟落实得怎样?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近日,《生命时报》记者在北京地区连续走访了30多家各级餐馆后惊奇地发现,餐馆分级形同虚设。
近半餐馆不挂等级牌
5月16日,记者来到位于朝阳区CBD繁华地段的某家美食街,地下的几家餐馆都没有悬挂安全等级公示牌。在其中一家记者发现,与就餐区仅一门之隔的区域正在装修,地面上摆满了建筑材料,工人正在埋头锯木头。离餐厅厕所的不远处便是后厨,门口放着一辆装满餐具和调料桶的推车,里面的厨师和小工正在案板上“大刀阔斧”地切菜,不时会有菜块“飞”到地上。记者表示想了解该餐馆的安全等级,许多服务员却都说“不清楚”。在追问下,其中一位才告诉了公司的办公室电话,并称“我们和朝阳区卫生局很熟。”电话接通后,记者向办公室负责人了解餐馆等级,不料对方先是推脱“马上就闭店了,不方便回答”,紧接着又态度恶劣地说“你没有资格问这个,有问题可以找朝阳区卫生局投诉”。一番对话下来,死活也不肯告诉记者餐厅的等级。随后,记者又来到朝阳区的一家素食餐厅,在墙上悬挂的各类餐厅标识中,记者也没有找到评级的牌子。几名服务员都如出一辙地表示“不知道”,后来一名服务员再进入后厨询问后,才告知餐厅是C级,但具体的标准及意义也不清楚。尤其是在小型餐厅,餐馆分级制度更加难以落实。记者在丰台区走访了近10家规模较小的餐馆,几乎都悬挂了营业执照,却没有安全等级公示牌。问起此事,服务员也多是一脸疑惑地表示“不知道”。
在记者调查的数十家中档餐厅中,类似的情况很普遍,竟有近半餐馆没有悬挂安全等级公示牌。而在仅有几家能“自觉”公示等级牌的餐厅中,其内部的卫生安全情况也不尽如人意。5月26日,记者在海淀区某中档餐厅仓库管理员的带领下,进入了这家C级餐厅的后厨。其后厨操作间有着与用餐区域差不多相匹配的面积,基本上比较干净,也能够做到生熟分开。但是记者发现,操作台上的水龙头几乎一直开着,下面放了个盆用来接水,刷锅、洗菜都在这里。刷锅时小工就用刷子直接刷一下,再用水一冲,然后便把水直接倒在台子上。洗菜程序更为简单,只是匆匆地过下水就完成了清洗任务。后厨的烹调区域内,操作台也显得有些凌乱,生肉、厨房垃圾、抹布等堆放在一起。靠近门口的地上,垃圾桶已经堆成了小山,也没有人来清理。
本该是分级后“受益者”的消费者对此也不了解,在随机采访的十几位顾客中,大部分人表示没太注意餐馆的安全级别。“一般也不看这个,关键是口味。”还有不少人表示,不太相信这些评级,更相信自己的眼睛,看看卫生情况就能大致判断餐馆的安全等级。
餐馆分级效果大打折扣
据了解,我国的餐馆分级制度很早就开始实行,截至2006年底,北京就完成了全市35463家餐饮单位的量化分级管理评审,其中卫生条件达到A级的有5%,B级的有18%,C级的56%,而卫生条件较差的D级单位竟然占了21%。
那么,餐馆的等级到底是如何划分呢?北京市海淀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原队长谭梁之告诉《生命时报》记者:“餐馆等级划分的审批主要考虑两方面,一是餐厅后厨设施的必备条件,比如建筑面积、布置结构等,二是餐厅日常的“软件”管理,这是最关键部分。包括原材料进货渠道的安全、库房管理、材料间的卫生状况等,这些软性管理主要依靠有关部门检查以及餐厅的自律管理。等级越高表示餐厅对各个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的危险环节都能够掌控。在北京开有两家B级餐馆的高级厨师林先生也告诉记者,餐馆分级有一个非常详细的考核表,一共有10个大项,其中后厨操作规范占分值较高。对加工过程中的冷藏储存、加热温度,甚至冷荤间水龙头的设置等都做了明确规定。
由此看来,分级制度可以有效提升餐厅的卫生服务质量,让消费者吃上放心饭。但两位业内人士均表示,虽然初衷是好的,可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却大打折扣,暗藏着不少问题。
评级之后“一劳永逸”。林先生表示,很多餐馆刚建成时都能达标,可一旦通过了卫生监管部门的评级,卫生状况就很难再达标。曾有读者反映,在北京门头沟区一处旅游景点吃饭时,感觉餐馆的环境卫生很差,餐巾纸、一次性筷子扔了一地,地板上遍布水渍和油污,但是墙上竟赫然挂着“卫生安全等级B级单位”的牌子。“卫生监管部门也会来检查,但是他们人少,查也查不过来。”林先生这样告诉记者,“一般逢年过节,或者开两会的时候,就会查得紧一些。但我们和卫生监管部门的人都很熟,他们来检查会提前打招呼,这样卫生条件不合格的就赶紧整改,到检查的时候又达标了。”
级别低就不悬挂公示牌。根据药监局要求,各级餐饮单位应在醒目位置悬挂统一的等级标识,未经监管部门允许,不得摘下或遮盖。林先生却表示,“大部分C级和D级餐馆担心等级低影响‘视觉效果’,一般都不会公示,这样做肯定是不对的,但并不好查处。”
评级后效果不明显。据了解,餐馆分级制度最早在国外率先实行,美国洛杉矶在2000年为了改变餐馆卫生状况,出台了分级制度。很多餐馆迫于压力不得不加大整顿力度,当地餐馆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几年后已经有90%以上的餐馆被评为A级,消费者在就餐前都会注意餐馆的等级划分。谭梁之表示,将经验“照搬”回中国后,由于国情问题以及检查还不够完善,企业的自律也有待提高,造成了不少餐厅放松了对评级的重视,通过分级提高餐厅质量的目的并没有完全实现。
黑餐厅无法管理。谭梁之告诉记者,在城乡结合部等地区,有很多私搭乱建或者藏在居民住宅区里的“小”餐厅都不具备基本的营业执照,也就是所谓的黑餐厅,这类场所存在的卫生安全隐患最大。但因涉及到工商、房管所等部门,因此没有办法要求此类餐馆进行等级审批,卫生药监部门在检查后也无法取缔该场所,这就因职能划分不明确造成了监管的真空地带。
人人都当“监督员”
自今年1月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最新指导意见后,卫生部门将按照10项标准对餐饮单位进行客观评价,只要3项以上不合格,就给予“哭脸”。对于贴“哭脸”的单位,卫生部门将针对存在的问题下达卫生监督意见书,责令限期整改。如果整改不达标或拒不整改,卫生部门将依法对其进行处罚,直至吊销卫生许可证。对于卫生良好、贴“笑脸”的餐饮单位,每半年复查一次。对于贴“无表情脸”和贴“哭脸”的餐饮单位,每两个月复查一次。
对于这样的变化,不少消费者表示制度虽好,但不希望笑脸评级再次成为一纸空文,期待有关部门加强日常监管,加大抽查和更新评价的频率。谭梁之认为,要根据我国实情进一步完善餐厅评级制度,做到公平、公正、合理的审批,各职能部门应明确分工,涉及到权力交叉要共同处理,当务之急是解决“黑”餐厅问题。消费者也应对餐馆加强监督,如果就餐时对饭店卫生状况不满意,可以马上举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