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把“新茶饮”做火的,是跨界的“闯入者”?

都想跨界做新茶饮?听听喜茶、奈雪、813的创始人们怎么说。

 

核心导读:

 

1 行业领先的都是跨界者,新茶饮的门槛真的很低吗?

 

2 跨界做茶饮真的这么容易吗?必备技能有哪些?

 

3 不论你是计划还是正在跨界,“前辈们”的经验和教训,都有助于思考。

 

与茶有关的消费行业正在成为资本追逐的“新贵”,喜茶等排队神店的爆红更是在2017年为行业带来聚光灯效应。

 

几大表现亮眼的新茶饮品牌引领着新消费趋势又各有新意,获得消费者和资本青睐的同时,也引得大批从业者跟进,甚至跟风。

 

 

《零售老板内参》记者曾采访多家新茶饮品牌,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他们的创始人,大多是跨界者。

 

喜茶的聂云宸此前的创业是开手机店,奈雪的彭心5年前还在做IT行业,而813的V哥则是物流界“老炮儿”,甚至本宫的茶这样的新锐品牌,其创始人也是做移民教育出身。

 

难道新茶饮的门槛真的如分析所说很低吗?如果是,为什么偏偏是跨界者们将它推上所谓风口?如果不是,为什么当前的热门品牌都是跨界的“闯入者”在做?

 

新茶饮创业热潮下,模仿者蜂拥而入,记者再次采访各位品牌创始人,聊了聊关于跨界的那些事,发现真实的新茶饮远不止想象中那么简单。

 

1

进入门槛真的很低吗?

 

尽管新茶饮风头正盛,但行业本身存在的风险其实也很明显。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新茶饮供应链简单、成本不高、配方简单、原料容易获取,整体门槛偏低。

 

起步于深圳的茶饮品牌芭依珊813,其创始人V哥是台湾人,然而他另一个身份是深圳一家物流公司的老板。在他看来,新茶饮的进入门槛确实不高,“只要有个店面,会泡茶,就做得出来。”(被看做网红店却不喜欢当网红,崇尚军事化管理的813如何成功笼络了新一代消费者)

 

当然他的再次创业并不如说得这么轻松,2012年,他在台湾陆续开了8家店试水经营,两年之后在无数次的试验和失败中学到了足够的经验和教训,才回深圳开店。毕竟,在此前物流行业的成功积累了资本,所以,他是一个“口袋很深”的创业者。

 

 

不过,他将“新茶饮”看作商场或新媒体描绘出来的一个新名词,在他看来,这样类型的茶饮在台湾早已不是新兴行业,只是现在的装修和设计变得更花哨而已。真正的门槛在于团队,“所有餐饮玩的都是团队,如果创始人的管理能力和号召力足够强,这个门槛就不是门槛了。”

 

在奈雪の茶创始人彭心看来,茶饮门槛被认为不高,是对比已有门槛的互联网、金融等行业下的说法,毕竟对于这些行业,资源和优势已经集中在部分企业手中,而新茶饮行业才起步不久,过去多为小店,现在行业仍在洗牌期。她虽说是跨界,从准备到开店,也进入行业5年了。

 

但在未来,随着越来越多有能力、有想法、有资金者入局,个人做品牌会越来越难,“只有更专业,创新力与执行力都强的团队才能赢。”她说。

 

而作为90后创业者,喜茶的创始人聂云宸在大学期间就曾创业开过手机店,那段经历虽然并未成功,但对他的影响一直在持续。他觉得新茶饮进入门槛低的说法太过片面,即使是智能手机也有很多人可以做山寨机,如果要做得很肤浅,门槛当然不高。但做事都有高档和低档之分,事在人为。

 

“我还是比较自豪我们做的事情门槛还是很高的,因为我们一直在往上游供应链渗透,包括深入到茶叶种植各方面。”他透露,喜茶未来会陆续有新品推出,都是前两年花钱投入研究的成果。

 

此前峰瑞资本副总裁黄海接受《零售老板内参》APP(微信ID:lslb168)采访时就表示,茶饮品牌最大的问题,是一旦火起来就会有很多模仿者参与竞争。而在这条赛道中,进入门槛或许不高,但要在长期竞争中胜出,比的则是内功,包括产品、精细化管理、运营等长期的东西。

 

2

跨界做茶饮究竟难不难?

 

诸多当前风头正劲的品牌,其创始人都是跨界者,所以跨界做茶 不是,那为什么他们能做到?

 

在聂云宸看来,关键在于是否沉下心来做,“对任何行业都要有敬畏感。茶饮也是一样。”他以那些失败的以互联网思维创业的餐饮项目举例,来证明不是所有抱着互联网行业思维做餐饮的项目就会百试百灵。

 

虽然他在做喜茶之前,完全不懂茶,更不用说行业出身。但在开第一家店之前,也经历了长期的学习和试错。开店前花一年调试产品,而开店后,依然经历了半年生意萧条的调整期才开始有所起色。在小城江门的市场尝试,也给他提供了最直观的市场反应和最佳试炼场。直到现在,喜茶也在不断尝试做得更专业。(单店日销4000杯,最多排队6小时,复盘喜茶从街边小店逆袭一线网红的全部秘密)

 

 

“任何生意一开始跨不跨界不重要,关键是最后够不够专业。无论有多少思维和资源加持,专业是底层的东西。”聂云宸十分强调专业的重要性,而杜绝浮躁,他认为,无论从哪个行业跨界,无论带着怎样的经验、思维方式或者优势,都是要沉到行业中去,越挖越深做到专业才是必备技能。

 

“即使是如此简单的事情,又有多少人能从中赚到钱呢?”V哥并不认为跨界做茶饮难,他觉得只要有钱、有经验,就可以开店。但见过许多做跨界生意失败案例后,他给出了自己的建议:“身为一个跨界者,或许在之前的行业内非常成功,但若只从自己年龄经历和过去成功的经验去思考,反而会很容易迷失,更重要的是突破自身的局限,必须要以现如今年轻消费群体的模式和习惯去思考。”

 

的确,813茶的品质以及诸多方便消费者的服务细节,确实是品牌最大的亮点。在V哥看来,做好茶饮不需要任何技能,“只需要良心,良心不值钱,难就难在如何坚持‘用心泡茶’的初心。”

 

他觉得茶谁都会泡,重点是如何将创新充分呈现出来,包括产品、设计、文案等。此外,最重要的是如何让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做出公司的标准,这就事关公司教育跟沟通管理。

 

关于创新的看法,几位创始人的想法不谋而合。奈雪的彭心看来,跨界是否容易,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和资源优势来分析。而要做好茶饮,创新能力、对行业的深入理解以及创造客户需求的能力是最重要的,而奈雪开创的软欧包+茶饮模式,也正在成为行业趋势。(奈雪の茶创始人:推动消费升级的永远是女性,时尚茶饮如何吸引年轻女白领?)

 

 

3

跨界中的那些坑

 

即使已经是赛道中的领先者,他们也入过不少坑,也正在经历挣扎。

 

“时代发展太快,传统的经验都不再管用。”这是彭心谈及跨界新茶饮时颇有深意的一句话。

 

对她的品牌来说,目前最大的困难,在于同行的模仿。而他们能做的,是继续做得更好,用越来越贵的设计师、原料,来提高模仿门槛,拒绝跟风者。由此,奈雪虽然营业额高,但利润率并不高。只是个位数的点,这从另一个角度看正是门槛所在。

 

在聂云宸看来,喜茶作为跨界者,经历的最大困难有两个。第一是最初作为外行不够专业,需要花很多时间去研究和调整;第二,也是由于外行,对于行业潜规则的不了解而吃了不少亏。“比如早期拿到的东西比别人贵,也会被调换货被坑。”但换个角度看,正因为不了解,恰好使他免受行业不良习气的影响,而顺势将茶饮进行了升级。

 

813的V哥心态则更加务实,也切合他在实践和管理中的做法。在他看来,当今做餐饮就是做服务。而跨界者用过去让自己取得成功的固有思维来思考新茶饮,成了一大坑。他以前的身份是物流公司的董事长,是一名管理者,而现在做813,他的心态是要求自己做一名“店小二”。

 

在813,隶属于总部的办公室人员,包括公司管理层,每个月按规定都必须去门店亲身工作,深入服务一线,与顾客交流,以便深入一线来感受、发现并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不管餐饮公司有多大,做餐饮的老板永远都是一名‘店小二’。必须亲自点单、端茶、递水、擦桌子、洗碗和清洁卫生间。在813,我们是这么做的。若只想当一个甩手掌柜,那么距离失败也就不远了。”

 

此外,赛道中还有不少做得不错并受到关注的品牌,比如起步于广州的本宫的茶,获得了羽泉的投资,在广州开有10家店,并正计划利用明星资源开拓市场,继续北上。

 

本宫的茶是由睢宏江和另外3位合伙人在2014年共同创办的,他的本职工作是做移民生意。通过研究星巴克的第三空间,他们创办了本宫的茶,希望提升茶饮的品质并注重体验,以期走出国门。

 

 

经过3年多的发展,睢宏江终于明白茶饮行业“真的是个细活”,从最开始的粗线条经营,已经逐渐发展到连泡茶的温度、糖的刻度都有了细化的标准。在他看来,品质、运营和资本,是需要磨好的三把刀,而他们自身在运营方面有待提升。

 

最初只是简单跨界,硬生生杀入行业中,在做茶之后,睢宏江才知道有喜茶这样品牌的存在,“走着走着才发现原来竞争这么激烈”,他感叹道:“我们能活下来,真的是很棒的一件事。”

 

4

当“界”逐渐被打破,更应该坚持本质

 

如今回想起来,这些“闯入者”们,虽说跨界,但过去的经验也是一笔难得的财富,影响着他们正在做和将要做的事情。

 

V哥有一条原则,是“813所有员工一定是从无到有培养,曾经在茶饮店上过班的基本上不用,因为很难矫正对方已养成的习惯。”

 

这源于他的第一份工作经历。二十多年前,他在台湾做中介工作,那是一家台湾资深老字号中介品牌,当时的老板对员工的教育就是“只有干净的杯子才能装干净的水,只要在其他同行公司任职过的人是不予录用的。”所以,他宁肯花时间培养从来没有从事过同行的人,认真地教,以此教出自己想要的员工。

 

除此之外,813在外界看来颇有些“军事化”的管理制度,源自于他曾经从军的经历,服从命令对于严苛的标准化的确助益不少。

 

聂云宸则很善于思考,“过去所有经历都对现在有启发,过程就是回报。”这句颇具鸡汤意味的话是他的总结。

 

虽然从前开手机店的生意没有继续,但这段经历的所有东西“最后在做茶饮中都会成为想法和经验”,包括对门店的管理和人员的安排,甚至大的商业模式的思考。“因为当时把很多时间耗在上面,不一定一直有事情做,但却一直在思考。”

 

事物之间的界限的确在打破和消融。即使在不算跨界的因味茶创始人缪钦(他此前做了20多年麦当劳)看来,互联网和消费逻辑在慢慢打破。就像现在的新式茶饮,已经从餐跨越到生活方式和零售,可见可售则是在做连接和互动。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让人的生活发生变化,也更符合年轻人的消费习惯。

 

 

但是,不论跨界与否,行业根本的东西依然需要坚持。在缪钦看来,茶饮行业毕竟属于餐饮,更注重到对食品的专注,以及真正对行业理解的基础上的坚持。虽然行业间的界限在不断消解,但真正要进入不同行业,对其核心原理还需要有更多理解。做餐饮,对顾客食品安全有更多重视,才会做得更好。

 

5

一些建议

 

无论是喜茶、奈雪、813这样的赛道中的领跑者,还是本宫的茶这样的新锐品牌,以及不算跨界的因味茶,均给出了建议或思考,来自他们的一线经验。创新、服务、专业、团队,是他们给出的关键词,相信其借鉴意义不仅局限于新茶饮。

 

最后,关于跨界做新茶饮,他们也给出了一些建议:

 

彭心:创立品牌需谨慎,不是没有成功概率,只是很低。所以最好在这个行业里学习3年以上。至于加盟,希望开放加盟的品牌通常很有风险,而好的品牌,又都是直营。

 

聂云宸:茶饮不是一个风口,大家不要总以为跟风就一定会做成,最后一定会死一大批,尤其是今年才开始做的那些。

 

任何东西都需要回归到事情本身,既然做茶,重心应该是茶,而不是配方、营销、新品、奶、装修等,最大的成本结构应该在茶的方面。

 

茶饮的年轻化不是茶饮的廉价化,年轻人不应该喝便宜的茶,而是好茶,只不过用新的方式来呈现。所以应该下功夫在茶方面,而不是做新的模式和搭配,这样无可厚非,但如果是抱着做茶饮的心态,就有些南辕北辙。

 

如果大家都去做同样的东西,是对资源的浪费。既然要做茶饮,就做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而不是重复地造轮子。我们也希望看到创新的东西,希望行业能更丰富。

 

V哥: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 行业分析 热门阅读

精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