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职业餐饮网>>餐饮资讯>>行业监管>>正文

小餐饮升级改造政府帮忙掏钱

“一碗面7块钱,这店一年的房租就得4万,所有的东西,能用的就肯定凑合着用。”邢利芬的大块肉刀削面馆位于威海市环翠区张村镇火炬南路,两口子忙活这一家店,连个正式的服务员都没请,“一年的工资比房租还贵呢。”

“换个杯子也是钱啊。”3月19日下午,邢利芬感慨。面对邢利芬的“锱铢必较”,去年初上门劝说其换掉厨房旧物进行店面升级改造的宫玮受到的待遇可想而知,“根本不给好脸色。”宫玮说。

作为威海市食药监局环翠区分局副局长,“小餐饮”的监管算得上是宫玮最头疼的事儿,卫生状况堪忧、食品安全隐患大,更甚者,很多小餐饮店连餐饮服务许可证都没有,可是硬拿标准去卡,去取缔,对于店主来说相当于断了他们的生计。为此,他们转而探索引导其升级改造,可是,出钱,歇业,改造,这几个词让邢利芬听了没几句便扭头忙活别的事儿去了。

火炬南路这条街上,一字排开有30多家小饭馆,都属于“加工经营场所使用面积在150平米以下,就餐座位数在75座以下”的小餐饮范畴。小店七八张桌子一摆,很是热闹。可后厨状况如何?店主们从不示人。满是油污的灶台,锈迹斑斑的铁架,看不出原本颜色的木质长桌,斑驳的墙面,随意摆放在地上的锅盆,宫玮拿出的存档照片清晰记录着一家家店厨房的本来面目。

“店小,所以改造起来其实并不麻烦。”宫玮说。他们算了一笔账,把厨房墙面换成瓷砖,吊顶换成防火材料,操作台换成易打理的不锈钢材质,添置个消毒柜等进行下基础的硬件改造,多数也就花费1万元左右。“我们一年忙到头也就净挣个三四万。”想起去年宫玮一次次的上门,邢利芬对记者描述,当时她的第一反应是摇头拒绝。

为了根治小餐饮乱象,又最大限度保障店主的利益。2013年环翠区决定采取区、镇、户各负担1/3改造费用的以奖代补方式,对张村镇改造的业户进行资金补贴,单户改造总额超过1万元的按1万元计算。邢利芬的小店花了11000元钱,“我总共出了3300元,店里就大变样了,收拾起来方便,回头客也多了。”

记者随意走进这30多家小饭馆的任意一家,厨房整洁有序,部分有心的店主还在店铺墙面上挂上了风景画装饰。环翠区3个镇4条街、120余家小餐饮的整体改造,共拨付改造资金80余万元。“张村镇驻地的餐饮服务单位持证率由原来的28%提升至90%,大家看到我们的态度也变得很热情,监管起来容易多了。”宫玮说。

“小餐饮难管,手段硬了容易激化矛盾,软了又达不到效果。”省食药监局餐饮服务食品监管处副处长李玉陵说。他表示,理想的方式是小餐饮单位全部纳入许可管理,但现实却是很多小餐饮达不到获颁许可证的条件,但完全取缔又不现实,只能对部分采取登记备案的准入方式,有时为监管需要还会颁发临时许可证。

在我省今年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目标里,小餐饮监管覆盖率的目标是达到80%以上。李玉陵直言难度不小:“其实有部分市区的监管也很有成效,针对小餐饮的专项整治也年年搞,但是面临的现实是反复率高的问题难以得到根本解决。环翠区的探索是一条防治结合的好路子,关键是政府肯出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