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餐饮业“农餐对接”有效应对通胀

   (记者 王欣)农副产品原材料的价格上涨,不但压沉了市民的菜篮子,也让很多餐饮企业直呼“吃不消”。记者从昨日召开的2010上海餐饮-农产品品牌后世博发展论坛获悉,“农超对接”的成功经验将被嫁接到上海餐饮行业,通过搭建“农餐对接”集约采购平台,以缓解餐饮企业运营成本,抵御价格冲击波。

根据上海批发市场主副食品监测系统数据,大米、蔬菜、猪肉、食用油价格均比去年同期有不同程度的上涨。餐饮是一个利润透明且相对薄利的行业,原材料成本上涨就意味着利润将呈反比下降。就在上月,快餐类企业开始涨价,如麦当劳、味千拉面已公开涨价方案,大型餐饮企业虽暂时按兵不动,但纷纷表示如果原料涨价仍未缓解,也将加入涨价队伍。

近年来,上海餐饮业发展很快,年零售总额平均每年递增100亿元,连续几年位居全国各城市前列。2009年上海全年餐饮业实现销售收入761.5亿元,较2008年增长了13.7%。因此餐饮原材料采购量也十分惊人,据统计,餐饮企业(包括团餐及盒饭)全年需采购猪肉32万吨,大米130万吨,蔬菜105万吨,食用油16万吨。

经过上海市烹饪协会和上海商情信息中心的牵线搭桥,来自珍鼎餐饮、永和大王、锦江饭店、味之都等60余家上海知名宾馆、连锁餐厅、伙食团企业与80余家农产品畅销品牌企业昨天齐聚一堂,共同讨论在原料、劳动力等各项成本上涨情况下,如何通过“农餐对接”平台,集约采购原料。餐饮企业纷纷表示,十分期待深层次了解品牌企业和基地的产品,并建立长久的供销关系,预计综合采购成本可下降10%左右。据一些已进行对接的餐饮企业透露,采取直供以来,蔬菜的价格至少下浮了10%-15%,而且因为是长期订单,全年价格会相对稳定,而不会大涨大跌。

业内人士指出,实行“农餐对接”,让农产品基地或品牌企业与餐饮业直接对接,通过集中规模采购来实现餐饮企业减少运营成本,不失为餐饮行业应对通胀的一个有效的对策。一方面平抑了终端价格,消费者可以获得物有所值的餐饮菜品;另一方面,餐饮企业的进货渠道得到保障,不但降低了进货成本,而且有利于确保食品安全的可追溯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