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业如何留住“85后”

  眼下,餐饮服务业遭遇“用工荒”,省会许多饭店门前长期张贴招工启事。记者 赵永辉 摄

  餐饮行业处处缺人

  “十一”黄金周,本是餐饮行业“累并快乐”的传统销售旺季,省会一家高档餐厅的大堂经理宋女士却过得苦不堪言,“上错菜的事一天不知发生多少回,光应付客人的责难都忙不过来。”宋女士告诉记者,原因在于店里服务人员流动性太大,新员工没经验,老员工往往刚培训成熟就跳槽离开,“招人赶不上走人快”。

  记者走访了省会火车站周围的十几家餐馆饭店,发现几乎所有饭店的宣传板上都张贴着各式各样的招聘启事,从服务员、传菜员、配菜员、大厨到大堂经理,月薪从1200元到3000元不等,大部分包食宿。一家韩式自助餐馆的保安告诉记者,店里的招聘广告从今年春节前就贴出去了,服务员月薪从1200元涨到1400元再涨到现在的1500元,可来应聘的寥寥无几,很多饭店服务员都是兼职大学生。

  省会建华大街上一家十几平方米的吉祥馄饨店,门口贴的招工启事格外显眼:800元/月,长期工,包吃住。“一天工作多长时间?”店老板以为记者有意应聘,耐心地介绍说:“上午九点上班,晚上九点左右下班,顾客多就晚走会儿,顾客少就早走会儿。一个月休息三天。”“工资好像有点低。”记者说。“活不累啊,不用包馄饨,都是统一配送,就收拾收拾餐桌刷刷碗筷。干得好还可以再加钱。”老板说。她也一脸无奈,自从暑假在店里帮忙的侄女开学离开后,招聘广告挂出一个多月了,几乎无人问津。

  据了解,从十几平方米的馄饨店,到数百平方米的中档饺子馆,再到大型的酒店会馆,从年初至今,省会餐饮行业大多延续着人手短缺的状态,服务品质的缩水也随之而来。

  难以约束的“85后”

  “十一”前,记者采访了一位在某高级餐厅工作一年多的服务员小齐,这个1990年出生、高中毕业后来省会打工已经3年的“老服务员”一见面就抱怨,“不涨工资不放假,工作真没劲!”

  因为没有一技之长,小齐做过超市导购、服装店导购、KTV服务员,但工作时间最长的也没有超过半年。“这个黄金周,要是单位不放假我就自己给自己放假,工资爱扣多少扣多少。我已经忍很久了!”小齐语气挺坚决。

  据业内人士介绍,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酒店餐饮行业招聘服务员多有年龄限制,25岁是“上限”,因此现在从业的服务员大多是“85后”的初高中毕业生,他们大多来自省会周边的县市区,没有受过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培训,对职业没有长期规划,尽管乐观自信,适应性强,却缺乏责任感,讨厌受到制度的约束。“挨不得批评,受不得委屈,豁不出辛苦。”一位从业多年的连锁酒店负责人这样评价他的员工,他说,“这些年轻人太自我,在自身职业的发展上的决策太轻率。”

  身上带有这些性格特质的“85”后,从年龄上已经成长为服务行业的主力,却在心理上没有成熟到具有足够的职业担当,许多餐饮业老板因此发出“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的感慨。

  不能仅仅靠“严管”

  “餐饮行业本身入职门槛低,人员流动性大是客观现实,企业要想降低人员离职率、降低用工成本,仅仅靠加薪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增强员工归属感和成就感上想办法。更何况,随着肉蛋菜等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餐饮行业利润已经被挤压到一定限度,一些地段不好的酒店餐馆已经关张歇业,在1500元的月薪水平上再提升怕也不易。”一位业内人士说。

  而且,1985年之后出生的人口减少,餐饮服务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受到“用工荒”的冲击是必然的。面对这样一个新的受雇群体,企业再延续老的用人模式恐怕难以奏效。长期以来,尽管许多餐饮企业不断强化各种规章制度,比如为防止员工离职扣发工资、奖金,对于迟到早退严厉惩罚,假期缩减等等,但这种传统的用人方式很难真正对员工形成有效约束力,尤其是对成长条件相对较好、受教育程度也相应有所提高的“85后”们。

  采访时记者探访了一家饭店为员工提供的集体宿舍,在省会一个老旧生活小区的两室一厅单元房里,90平方米的房子被隔成4个房间,全是上下铺,住着8名女员工,从灵寿来的小刘住进这里两个月,“人已经换了一大半了”。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一味靠缩减成本来维持运营注定难以为继。正如一位省会知名连锁餐饮企业负责人所说:“这几年为了提高员工的忠诚度,我们加薪、培训、组织文化活动、集体旅游……什么招都想过用过了,现在可能还算不上‘铁打的兵’,不过流动率已经大大降低了。”(见习记者 李冬云)

  • 员工流失 热门阅读

精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