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餐饮”越来越“重”是好是坏?

谈论这个话题之前,首先得了解什么是“轻餐饮”,作为当下比较新的概念,“轻餐饮”已经在北上广流行了一段时间,它源于国外,指两顿正餐之间的非主餐时间里能够给你一些能量的食物,吃了这些食物你不会觉得太饱,产品多为现场制售。

如果你稍加留意,便会发现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业态,炸鸡、热狗、甜品,甚至小火锅、烤肉都属于这个范畴,这些小店大多开在商业体,更有个别佼佼者已经成为商业体吸引人流的利器,很多餐饮从业者还是消费者路过这些小店,都会被繁荣的景象所感染,他们感叹:原来餐饮也不是那么难做么?

在我看来,这样的繁荣成色几何有待考证,不能因为它在一定阶段一定区域取得一定成功就认定这一趋势正确无误。坦白地讲,我觉得眼下“轻餐饮”的占比偏多了,而且有点浑水摸鱼,如果的确能让消费者感受到品牌和产品集中化这一“轻餐饮”优势的话尚且说得过去,关键是不少打着“轻餐饮”旗号的商家并未让消费者获得专业的用户体验,说白了,“轻餐饮”成了招徕顾客的幌子。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占据了当代人生活的大部分时间,这个时代做任何产品,我最直观的体会是极致,如果商家能在一样事物上投入相当多的精力,把市场尽可能做彻底,从食材采购环节到产品的口味、包装、服务、销售和企业发展理念,把所有信息完全贴合在一款产品上,那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然而眼下有些“轻餐饮”却指望产品能够“老少皆宜”,打着“标准化”的幌子向消费者提供并无性价比、甚至不新鲜的食物,通过所谓的移动互联网思维进行广泛传播,这是一种对“轻餐饮”的误读。

虽然形式上是“轻”,但“轻餐饮”同样要拼知名度、拼口味、拼服务,拼眼球仅仅是一种表现方式,如果商家能把琳琅满目的商品做得既养眼又好吃,这才是品牌,如果只是好看,充其量只能算牌子,不经意之间已经脱离了吃的本来意义。

  • 行业分析 热门阅读

精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