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老板别被互联网忽悠

观点:互联网工具对外卖帮助很大

使用互联网工具来发展外卖优势很大。早期都是电话订餐,后来做自己的网站,还有收银软件,目前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外卖服务的功能更强大,更好用。如果是电话订餐,一般餐厅不可能像麦当劳、肯德基那样有强大的呼叫中心,通常只有两部电话,高峰期时很容易打不进去。网上支付结算便利,顾客省去了在餐厅点餐、付款、取餐的麻烦。让上班族中午在餐厅排队,简直是“谋杀”,中午就那一点宝贵时间,互联网订餐则能解决这些问题。

观点:外行才会认为外卖是大生意

认为外卖是很大生意的人,大都没有做过快餐,因为快餐很早就在做外卖了,至少十年前就开始了,这是快餐店和小饭馆很必要的一项收入。麦当劳也做过小型店,这些餐位数很少的快餐必须做外卖,不然就无法生存。

观点:肯德基、麦当劳最擅长互联网

大家有没有听见过肯德基、麦当劳的人说过他们是如何以互联网思维做餐饮的?没有听说吧。其实他们是把互联网工具用得最好的。至于大家经常听到的金百万、将太无二,他们对互联网还属于学习阶段。

观点:传统中餐做外卖只是有限尝试

传统正餐送外卖是弱项,以前的饭馆也做一些外卖,但以顾客外带居多。受八项规定等政策影响,中高档正餐生意不好,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自然会想到做外卖。正餐做外卖的最大优势是品种多,肯德基、麦当劳等很多餐饮品牌的品种加起来估计都没有金百万一家餐厅多。顾客订外卖看中的是品种和品质,正餐现炒的品质要比快餐好一些,这些都是优势。他们做外卖时也有很多问题,包括流程、速度、送餐环节等。正餐做外卖也是有限的尝试,如果他们开一家外卖店,那就是另外的模式了 。

对于正餐厅,如果堂食达不到满意的程度,就去开发外卖,是很不经济的。因为餐厅的堂食营业面积没有利用起来,却去做人力成本很高的外卖,显然没抓住重点。而且外卖的人均消费水平很低,毛利也不高,想赚钱不容易。除非餐厅在选址上犯了错误,导致顾客不方便前来消费,否则还是应该优先做好堂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做点快餐化的外送,也可以开发宴会外送。

观点:学黄太吉的成功概率是百万分之一

有人说开餐厅很赚钱,确实有的餐厅如此。如果你的餐厅能像海底捞那样火暴,不可能不赚钱。据说全国有500万家餐饮企业,但只有一个海底捞,这么多年人们都在学习海底捞,始终没能再冒出一个成功的“海底捞”。如果你学习海底捞,成功的概率就是五百万分之一。学黄太吉、雕爷牛腩的成功概率也差不多。

观点: 小企业资源有限,不要轻易分兵

餐厅可以做堂食、外带,还外卖,还可以做一个品类、两个品类。一个餐饮老板脑子里会装很多东西,也会琢磨很多选择。今天有些老板参加沙龙,目的可能是想找一些新的东西,自己能用的东西。小企业的能力和资源是有限的,一般来说做好一件事情再考虑另一件事情。大家知道,即使美国这么强大的国家也没有能力同时打两场战争,为什么?因为资源是有限的。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时间、精力、能力是有限的。老板和总统一样,重要事情不亲自盯着很难有好结果,很难找到恨不得哥俩穿一条裤子的合作伙伴。

观点: 别逃避,别把问题复杂化

老板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遇到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时,首先不要轻易选择别的选项,选择别的选项,说好听点叫迂回,实际上是一种逃避。最好能把它攻克,如果这个攻克不了,其他也难做好。

例如堂食做不好,而想做外卖,其实也很难做好。堂食为啥做不好? 口味、特色不好,价格不合理。这些问题在做外卖时同样会存在。而且堂食不好会形成负面影响,会对外卖产生影响。一家生意很差的饭馆要来送餐,顾客会订餐吗?因此,有些重要问题逃避是不行的。

另外,在我们攻克一点问题时,不要随便发散,发散会把问题复杂化。

观点: 要做加法,做精一个产品,足以吃得饱喝得好

初入行的创业者要尽量把问题简单化,尽量做加法。我说的加法是强调先做一个,比如做产品,先做一个,把它当作立店之本,把它整明白了,再做第二、第三个产品。对于快餐店,有七八个主食产品已经够用了。对于正餐也一样,绝不是品种越多越好。

这里面还有一个品牌联想的问题,比如我们想到麦当劳,首先会想到巨无霸或者汉堡。虽然他们都卖盖饭,但销量很差,我曾经现场统计过,大概只有不到10%的顾客点盖饭。

产品的背后是品类,确定了立店之本的同时意味着也选定了一个品类。在此基础上再适当做产品的加法和品类的加法。小而美餐厅,更要做加法。如果上来就研究一堆产品,可能用一两年都整不明白。金酱骨王的产品是他们哥俩花两三年才研究出来的,费了多大工夫啊,人家还是名厨。在北京这样的大市场,做精一个产品,足以让你吃得饱喝得好。其他产品捎带着做一点,就可以了。

  • 行业分析 热门阅读

精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