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iel和Alex这两个南美人来到中国已经8年了,从第一家餐厅Mosto开始,他们慢慢地一边“摸石头”一边跋涉。店铺开了四家,两人也在这个城市里扎根,各自组建了家庭,有了下一代。他们说他们和这个城市一起成长。
Mosto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末期开业,在三家中价位最高,菜式也最繁复。Alex说,Mosto里做的是更为丰满、厚味的美食(rich cuisine)。值得一提的是,Mosto不止曾经邀请美国厨师前来客座,还和同一栋楼的邻居餐厅“互换厨师”(chef exchange),也是顺应外国饮食潮流之举。而在客户群体方面,它虽然理论上面向所有人,但并不是年轻人经常光顾的地方,更适合商务餐饮、庆祝活动等场合。所以,Mosto是一家“为吃一顿而走一遭”的地方。
2011年开业的Modo是都市小馆(urbandeli)的风格。选址在人流熙攘的商业区域,周边写字楼和商铺环绕,因此它是为都市高流动性的人群特质创造出来的全日制餐厅,还拥有充沛的户外座位,既能解决上班族的中午简餐,也能成为血拼顾客的歇脚亭。与此同时他们还举办一系列野餐活动,把餐桌延伸到户外,也让餐厅的餐饮出品延伸到顾客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Modo是一家随时可以补充能量的加油站。
Moka Bros第一家店在2013年开业。和前面两家不同,这里不提供桌上服务,而是吧台点单制。菜单更奇思妙想(比如川味麻辣可丽饼),更加推崇原味自然的概念(混合果蔬汁和荤素搭配的能量碗都是招牌),也拥有更多一道菜解决问题的快速选择。同时,店中的装潢更为年轻态、设计感,比如灯笼骨架的灯、文创品牌的T恤和涂鸦风格的老北京脸谱,而且总能看到大量从事自由职业的顾客。
2014年夏天,第二家Moka Bros是M系餐厅旗下第一家走出三里屯的分店。从时髦且个人主义的国际混合区域来到了家庭走向的蓝色港湾。第二家分店的中国客人更多,其中的家庭客人在周末甚至都占到了70%。所以,Moka Bros是欢迎年轻一代来此工作或放松的大操场。
在迈阿密的时候,Alex所在的餐厅的副总厨正是Daniel(似乎所有合伙人的相遇桥段都像是爱情故事……)。在2004年,他们第一次萌生了一起拥有一家自己的餐厅的计划。之后,Daniel前往巴塞罗那精进厨艺。Alex在纽约继续他的餐厅经理之路,他当时的老板手头有一个在中国的餐饮项目,急需人手。于是在2006年,Alex来到了中国,手里握着一年的合约。6个月后,结束学习的Daniel也前后脚地来到了北京。他们想借着奥运前期的东风开一家高端西餐厅,可是经营的并不成功。合约虽然结束了,他们却也在北京独立了。
2008年到现在,对他们而言是不断学习和不断磨合的过程。客人在成长,他们也一样。从最开始有红酒经验的Alex对品酒的推广(他们当时在Modo的店里还装了一台“打红酒”神器!),到餐厅布局上面为了适应国人进餐习惯而设置更多大桌、软椅子或沙发。为了营造轻松亲切的氛围,他们还需要改变服务员的固有思维。Daniel说,最好的办法就是贴近彼此,一起工作,保持密切交流,从而给他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和员工在一起的时间比和家人的要多得多。正是这些磨合的挑战也让他们对工作充满了激情。
虽然旗下有三家专攻不同的店铺类型,但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思想”,那就是——休闲(CASUAL)。Modo和MokaBros这样的轻快小店不用说,Daniel和Alex强调的是音乐给餐厅带来的氛围。既有歌曲选择上的讲究,也有早晚音量的细微调整,他们希望用明快的灯光和音乐“舒缓”看上去“一本正经”的正式餐厅。而在餐厅本身业务之外,Modo定期举办的野餐、以及Moka Bros在朝阳公园组织的免费瑜伽活动,都是通过各种形式把休闲的方式从餐饮带到更广泛的生活之中。
对于M系餐厅的未来,两人有着更大的计划。今年国庆Mosto餐厅迎来了全面的装修,更加强化休闲的概念并加入更多“酷”的元素,同时也会根据市场的变化对菜单和酒单进行升级。而更大的计划则布局在Moka Bros中。2014年底,他们受太古集团之邀在其成都的商业地产中占据一席之地,把有趣的食物和年轻的风格带到内陆地区。2015年,他们计划在北京再开设三家分店,并且目前已经在计划着在全国若干主要城市落地。
在中国的八年中,Alex和Daniel觉得城市的变化太大、太快,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创造了繁荣,却也划分出了隔阂的藩篱。他们希望自己的餐厅能够让人放慢脚步,回归生活。
阅读更多相关知识,返回【 成功经验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