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开沙界:靠一盘草获500万融资,两年开出40家

光听名字,你会以为他们是卖沙画的;

 

看到门店logo,你又会以为他们是定做西装的;

 

初次进门店,你甚至还会以为他们是开赌场的……

 

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餐厅,才会人产生这么多的错觉呢?

 

它就是大开沙界,经营的是主食沙拉,人家都说它简直洋气的不像是一家餐厅。

 

2015年,大开沙界创立于魔都上海。彼时,主食沙拉的概念也已经不新鲜,在上海也已经诞生了一系列的沙拉品牌。

 

但是,大开沙界仅用一年的时间,就凭借独特的创新力迅速杀进餐饮圈,获得资本的青睐,拿到500万融资,发展至今已经开出了40多家店。

 

近期,职业餐饮网的记者前往上海,采访到了大开沙界的创始人马杨,听他讲述大开沙界创立的前后,具体做了哪些创新,又是如何突围市场的?

 

大开沙界的创始人马杨

 

为了减肥去做沙拉,3个月做到区域品类第一

 

马杨在创立大开沙界之前,是一个每年需要飞行12万公里的咨询师,同时也是一个两百斤的胖子。

 

“因为工作、生活压力比较大,身体发福得比较厉害,后来我就经常去健身,但是每次健身完了之后,都没有适合吃的食物,一般的中餐太油腻,我就想到了沙拉,但是市面上的沙拉多以配菜的形式为主,口味也比较单一,既吃不饱,也不好吃。”

 

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马杨决定要自己创立一个沙拉品牌。

 

2014年,马杨辞去了咨询师的工作,与三个大学同学一起,租了一间小办公室,一共就5平米,只能放下一张办公桌和几把凳子。在长达半年多的时间里,就是在这样拥挤和促狭的环境下,他们琢磨出了大开沙界。

 

大开沙界团队在5平米的办公室办公

 

2015年3月8日,“Max&Salad大开沙界”第一家门店正式开业。刚开始涉足餐饮创业的他们,把店面选择在上海杨浦区创智天地的一个下沉式广场,当初选在这里,是因为看中了这里是一个地铁口,结果,到现在这个地铁口还没有开通。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只有80平米,26个座位的隐秘小店,经营了3个月后,居然一举登上杨浦区西餐品类排名第一。

 

五点创新,让他两年开出40家店

 

自首家店成功之后,大开沙界发展得非常迅速,两年就成功开出了40家店。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是大开沙界却在短时间迅速突围,其中的关键就是创新力和差异化。

 

1、人群定位更加宽泛,打破女性专属的印象

 

正如文章开头所说的,有人看到门店logo会以为这是一家西装定制店,因为大开沙界的logo是一个领带模样。
 

不仅如此,从品牌名、logo形象再到现代工业风的装修,大开沙界都透露着一种中性化的色彩,而这些设计都是由马杨亲自操刀,也是他有意为之的。

 

大开沙界的logo形象

 

“以前,大家都认为,沙拉的爱好者多是女性,所以市面上沙拉品牌多是小清新的形象,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假象,男性消费者同样也是占比很大。所以,我们把目标客群定的更加宽泛,就是以关注健康的白领一族为主,不仅是女性,于是在品牌风格设计的时候,我们就用这种偏中性的风格,来打破沙拉是女性专属的固有印象。”

 

此外,马杨将大开沙界的客单定在40到50元之间,相比之下,这种相对亲民的价格,让白领一族把大开沙界的主食沙拉当做工作餐成为一种可能,甚至还有很多人直接就将大开沙界当做了食堂,每天到店吃草。

 

2、产品改良,把沙拉做“活”

 

1)增加品类+自创十几种酱汁,丰富产品

 

以前沙拉给人的印象就是生的、素的、而且口味单一,导致很多国人虽然知道吃沙拉很健康,但是对这种食物就是爱不起来。

 

于是,马杨带领团队在产品上进行了改良,首先就是增加产品种类,除了基本的蔬菜和水果之外,还在产品线中,融入了千叶豆腐等中式的菜品,更加符合中国胃。现在大开沙界的菜品中有坚果、肉质、蔬菜、米面等共达50余种,并且会根据时令季度来更换菜品。

 

其次,丰富酱汁口味。以前之所以很多人不爱沙拉,酱汁的口味是其中主要原因之一。为此,大开沙界对酱汁的口味进行了改良,调配出15款酱汁,来满足不同顾客的口味需求。

 

 

2)现场制作,沙拉的生命只有1个小时

 

传统中超市或者网上售卖的沙拉都是预制的,用马杨的话来说就是“死”的沙拉,而大开沙界团队提出“活”的沙拉的概念。

 

“实际上,一碗制作好的沙拉,它的生命周期最多只有1个小时,这1小时,是这些食材最具有活力的时刻,也是顾客能得到最佳食用体验的黄金时期。于是,我们所有的沙拉都是现场制作的,不仅是堂食,还有外卖、外带,都是用这个标准来要求的。只要超过两个小时,就必须废弃。”

 

3、开放自选,首创筹码点餐的形式

 

在以往的沙拉品牌中,多以套餐的形式为主,而大开沙界则开放了顾客自选,一份沙拉由顾客自由搭配,这样给予了顾客充分的自由度,体验感大大提升。

 

同时,为了增加点餐过程的趣味性,马杨想出了筹码点餐的点子。顾客在进店之后,不是拿着一本厚厚的菜单,也不是站在自选柜台前和员工指指点点的说要这个、要那个,而是走到选餐区前,镇定自如的挑选一个个的筹码。

 

大开沙界的点餐区

 

这也就是为什么初次进到店,有顾客会有进入赌场的错觉。而实际上这些各色筹码上,写着的是每一样的菜品的名字。

 

顾客只需要挑选好筹码之后,拿着筹码去结账,工作人员就会根据顾客拿的筹码进行配制。整个点餐的过程,顾客是完全不受干扰的,不仅增加了点餐的趣味性,还避免和员工指指点点的说要这个、要那个的尴尬感,提升体验感。

 

 

4、升级技术用芯片代替条码,一分钟出3单

 

想出筹码点餐这个有趣的点子,大开沙界很快就在朋友圈里被广泛的传播,进店消费的顾客越来越多,本来面积不大的餐厅开始排队。这个时候,马杨团队发现,筹码选餐的点子虽然很好,但是结算的时候,扫描筹码上的条码,效率受到影响,同时,工作人员的配餐也容易出现错误。

 

为此,在接下来几个月的时候,马杨团队这个问题上进行了改进。在技术上,马杨团队将原来筹码上的条码换成了芯片,从而在结算的时候能够自动进行识别,效率提升了两倍。

 

 

同时采用芯片方式,系统还能自动做配餐排序,无论顾客拿过来的筹码是什么样顺序,系统都能按照事先设定好的逻辑来自动排好,这样工作人员就能很顺畅的进行配餐。

 

在改进之后,高峰时期,大开沙界出餐效率提升到一分钟能出3单。

 

5、自动计算卡路里,并给顾客的点餐打分

 

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了,在上文配图的筹码上,不仅写着菜品的名字,而且还标注出了每一样菜品的卡路里,并且还能通过系统来给顾客的点餐打分。

 

以前都是顾客给餐厅打分,这次餐厅竟然给顾客打上分了,没错这就是大开沙界的又一大创新。

 

顾客在结完单之后,在小票上就能形成一个二维码,顾客只需要在等餐的时间里,通过微信扫一扫,就能看到自己这一餐所吃的营养元素分析,而且系统会自动进行打分评估,这也被称之为沙拉解码。

 

“到目前为止,我们应该是第一家把每一样食物的卡路里都明确标注出来的餐饮企业,这对于减肥健身人士来说是非常有用的。”

 

开发用户社群“草圈”,半年时间积累4万粉丝

 

基于以上几点创新,大开沙界在短时间内门店规模迅速扩张,同时也积累了一大批的粉丝。

 

在2016年12月份的时候,大开沙界利用微信做为连接入口,研发推出了自己的选餐平台“草圈”,这一平台不仅能实现线上选餐的功能,而且更是基于线下门店粉丝成立的线上社交性平台。到目前为止,这一平台已经积累了4万的粉丝。

 

之所以开发“草圈”这一社交平台,马杨表示这背后的逻辑有三点。

 

1、为用户提供分享互动平台

 

“草圈”,顾名思义就是吃草人的圈子,顾客在选餐平台上不仅可以实现点餐功能,而且还能进行分享和互动。

 

“如果我今天点了一份餐,通过沙拉解码的打分之后,发现达到了90分,那我就可以把我这顿吃了什么直接分享到草圈里,同样,如果我看到别人的沙拉解码分数特别高,那我可以直接按照他的菜品来一份。”

 

2、记录用户数据,成为顾客的私人营养顾问

 

除了分享互动功能之外,“草圈”还能记录用户一段时间的点餐习惯和营养数据,基于这一数据,通过系统,可以给予顾客相对应的营养建议。

 

“在这个过程中,草圈就扮演了私人营养顾问的角色。因为系统会自动跟踪顾客这一段时间的用餐习惯,并且进行分析,如果发现顾客哪种营养素缺乏,在点餐的时候,会自动跳出相关的建议,建议你多吃哪种食物。”

 

 

3、基于数据分析,形成商业闭环

 

积累了大量的用户数据之后,大开沙界还能基于这些用户数据的分析来实现商业上的闭环。

 

1)通过数据调整菜品

 

门店里哪种产品最受欢迎,哪道菜品销量最差,这些问题都能通过数据进行直接的反应。所以,基于这些数据的分析,大开沙界能够迅速的进行产品的调整。

 

2)与第三方合作,发展垂直电商

 

“草圈”吸引了一批关注健康的人群,这类人群的属性统一性非常高,所以,对于大开沙界来说,针对这种高度集中的人群,可以做的事情非常多。未来,大开沙界就可以与第三方合作,把“草圈”发展为垂直电商。

 

“比如,说一款受到健身人士喜欢的蛋白棒,你如果在传统电商上购买,物流配送慢,等待时间至少也需要三四天。而在我的草圈里,在点沙拉的时候,顺便搭配一根蛋白棒,一个小时就能送到。”

 

可以说,未来基于“草圈”,大开沙界还能做很多的延伸和拓展。

 

 

职业餐饮网小结:

 

在魔都上海从来不缺聪明的头脑,所以很多有创新力的品牌诞生于此,大开沙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第一家到二十六家,从角落开到豪华商区,他们只用了一年的时间,靠的就是创新力。如今,他们又开发出线上平台,真正的实现了线上与线下门店的闭环,值得餐饮人学习和借鉴。

 

(本文作者王依,微信WYbeijing13,如对文章有探讨,请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