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新加坡频道11月28日电(记者李彦)新加坡同乐餐饮集团创办人,董事主席兼总裁周家萌担任新加坡餐饮业协会会长及新加坡酒店和旅游业教育学院(SHATEC)董事。他1984年创办高级中餐厅“同乐酒家”。同年,组建“同乐餐饮集团”,并迅速发展壮大。在新加坡、印尼、中国、日本和印度等地,拥有和管理40多家特色鲜明、风格迥异的餐厅。并拥有一支才华出众的专业队伍,同乐集团于2001年3月在新加坡股票交易所挂牌上市。
凭借着执着的敬业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周家萌领导同乐集团,不断超越中餐业历史传统,创造出“新中华菜”等餐饮概念,改变了新加坡中餐饮业的面貌,带动了餐饮发展的新潮流。他本人因此被誉为“饮食革命家”,“新式中餐”的“教父”。由于在发展新加坡旅游业和民生事业方面的杰出贡献,周家萌先生曾被新加坡总统亲自授予新加坡旅游局颁发的“旅游业杰出企业家”奖。
新加坡的餐饮业面临很大的挑战,中餐更是需要改革,才能继续生存,发扬光大,就这个话题,新华网新加坡频道记者采访了同乐集团董事主席兼总裁周家萌。
记者:请您谈谈新加坡餐饮业的现状?业者面的临挑战和机遇是什么?您对此有何建议?
周家萌:可以这么说,目前,新加坡的餐饮业可谓“多事之秋”,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说,成本不断飞涨,包括经营成本、食材成本、租金成本以及最关键的劳动力的成本。如果再不寻求改变,将来发展肯定是举步维艰,而且,新加坡市场很小,如果没有做出调整,将来会发现利润会越来越少,到最后赚不到钱,或是亏损。做餐饮,不仅要有创意,还要善于控制成本,走出国门,寻求新的机遇。
记者:您觉得餐饮业今后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周家萌:在控制成本方面,一旦形成一定规模后,要成立中央工厂,必须走自动化,自动化程度越高就越有利。也应该响应政府提倡的,尽量把服务外包,不要什么都自己做。除了洗碗、清洁卫生,甚至一些成品的制作都可以外包。政府鼓励我们和食品生产厂家合作,因为他们有非常先进的设备,有很强的的生产能力,因为新加坡的生产成本很高,所以造成出口产品面对很大压力,既然这样,大家就是同病相怜,如果能够合作,餐饮业可以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降低食物制作成本。
记者:很多西餐以及日本餐都能做到很高档,上档次,而在中餐中就很少见,如何才能提高中餐的地位,做出品牌?
图为同乐集团董事主席兼总裁周家萌接受新华网新加坡频道记者专访 摄影:郭鸽
记者:中餐厨房工作的环境欠佳,造成吸引顶尖人才有一定困难,您觉得怎样才能吸引人才?怎样造就明星厨师?
周家萌:因为中餐厨房的这种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就把“顶半边天”的妇女挡在了这个职业外面。而西餐就不同,能吸引到顶尖人才,甚至一些读到博士毕业的人才都愿意从事这一行业,西餐能把最好的头脑吸引到西餐的发展中。反观中餐厨师,受到很好教育的人,一般不愿意到现在的这种环境中工作。所以吸引不到人才,就限制了中餐的发展。如果厨师团队由精英构成,而不仅仅经营者、老板是精英,岂不更好?这样自然而然就能涌现出明星厨师,提升行业的形象,进而吸引更多人才。在西方,著名的厨师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参加活动走红地毯,就像好莱坞明星一样。所以我们面临改革,要改善中餐工作环境,吸引人才,提升行业形象。
记者:您在餐饮界是非常杰出的,对中餐也有使命感,中餐如何突破瓶颈,走向世界?
周家萌:我在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美国纽约等等都有发展,在餐厅开业的时候,总是面对请不到人的问题,餐厅有了,请不到厨师。中国的厨师可能愿意出来工作,但是,签证又变成另一个问题,受当地外劳政策的影响。在新加坡也一样,请外劳是个头痛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反思一下,新加坡允许的外劳比例已经算很高了。我们应该尽量想办法不要依赖外劳。
记者:您有提过,餐饮和美学,创意息息相关,能具体谈谈吗?
周家萌:我认为餐饮是大文化的组成部分,出色的餐饮都和艺术相关,我们称厨师“美食艺术家”,和画家或其他艺术家一样,需要很有创意。如果只会“照葫芦画瓢”,就仅仅是“厨工”。艺术家就不一样,有艺术眼光和艺术修养,这样才能起飞,与众不同。而要吸引人才,特别是创造性人才,还是要回到根本的问题,就是改变中餐厨房的工作环境,这一点要是做到了,很多问题就引刃而解。
记者:您现在是新加坡餐饮协会的会长,你们如何帮助会员应对餐饮业面对的困难?
周家萌:我们会引导企业做出改变,不仅仅是小改变,而是大改变。当然,有些规模比较小的企业可能无法自动化,就可以用外包服务,减少外劳依赖。还可以合并企业,走出国门发展。另一方面,无论企业大小,其实政府有很多政策支持,餐饮协会会组织研讨会、讲解会传达相关信息,让企业了解这方面的信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