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面前,“第三空间”理论只能靠边。
星巴克的“中年危机”
12月12日,瑞幸咖啡宣布完成2亿美元B轮融资,现估值22亿美元。
12月14日,星巴克宣布和阿里打通会员系统,与饿了么合作咖啡外送。
对标星巴克,瑞幸烧了20亿后,彻底点燃了星巴克的“中年危机”。
但是,靠烧钱打开市场的瑞幸,到底是咖啡界的OFO,还是一匹黑马?
不妨让我们,从市场、成功先例和团队三个角度来分析。
一、中国的咖啡市场是座“大金矿”
根据伦敦国际咖啡组织报告,2015年中国咖啡消费约为700亿元人民币,该报告预测,到2025年,中国的咖啡市场有望达到万亿元的规模。
▲图源:伦敦国际咖啡组织中商产业研究院
欧美每年人均喝400杯咖啡,韩国377杯,日本360杯,台湾地区也有40杯。
而中国只有5杯,就算是北上广,人均才20杯咖啡。
这中间的巨大差距,就是中国咖啡市场的潜力,说是一座待开发的“大金矿”,绝不夸张。
2017年,中国咖啡市场突破千亿,增速15%,同时,全球增速只有2%。
2018年1月,瑞幸正式上线,主做外卖咖啡。
外卖会影响咖啡口味,这是很多人质疑瑞幸的一大原因。
但是,消费者真的在乎口味吗?
数据告诉我们,他们不在乎。
根据《福布斯》日本报道,不同国家生活节奏不同,这决定了他们喝咖啡的方式。节奏快的国家,外卖率高,节奏慢的国家,外卖率低。
市场调查公司NPD的各国咖啡外卖率数据如下:
日本:48%
美国:45%
加拿大:43%
韩国:35%
法国:17%
西班牙:3%
......
而中国目前的咖啡外卖率,是10%,比法国还低。
中国的生活节奏不可能比法国慢。
没有专业的外卖咖啡,也许是原因之一。
二、咖啡本来就不等于“奢侈品”
在中国,一直不缺品牌咖啡。
星巴克、上岛咖啡、Costa、太平洋咖啡、漫咖啡.......
他们都大同小异。
他们把咖啡厅定义为“第三空间”,一个商务交流、社交聚会的临时空间。
但是,“第三空间”真是万能法则吗?
也许不是。
在日本和加拿大,平价、外卖咖啡就是市场主流。
1、日本罗多伦(DOUTOR COFFEE)
二战后,日本处于经济萧条期,当时的咖啡属于奢侈品,价格在300-500日元。
上世纪70年代末,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后,咖啡摆脱奢侈品形象,逐渐成为了大众消费品。
对于这一个市场转变,最快做出反应的,就是罗多伦(DOUTOR)。
在1980年,罗多伦(DOUTOR)开设了第一家品牌门店,一杯咖啡的定价为150日元(合人民币9.2元),是一般咖啡品牌的一半。就算加上蛋糕、点心,人均消费额也不超过300日元(合人民币18.3元),而一杯星巴克咖啡就要320日元左右(合人民币19.5元)。
此后,平价咖啡罗多伦便一发不可收拾,到现在,已成为日本第一、全球第二的连锁咖啡品牌。
2、加拿大Tim Hortons
Tim Hortons创立于1964年,号称是“国民咖啡”,在加拿大市场把星巴克虐得惨不忍睹。
Tim Hortons最大杯的咖啡只卖2加元(合人民币10元),一个点心3加元(合人民币15元)。
除了价格远低于星巴克,TH的连锁店还无处不在,就连高速公路出口、大学、医院都有连锁店。
TH门店和麦肯差不多,没有氛围的营造,打造的是“take&go”咖啡,也就是快速、便捷的外带咖啡。
低价+便捷让Tim Hortons成为了加拿大人手一杯的国民咖啡。
日本和加拿大市场的案例说明,不需要“第三空间”,定位成“大众消费品”的咖啡,同样可以成功。
而在外卖兴起之后,中国的咖啡市场可能也将迎来巨大的转变。
三、拥有互联网基因的团队
了解瑞幸的应该知道,它的团队来自神州优车,有强大的互联网基因。
虽然被很多人诟病,流量全靠营销、补贴,但是能快速落地呈现上千家直营门店,并且收获上千万的真实用户。
除了烧钱,瑞幸肯定做对了什么。
1、APP+发券裂变
自建APP在互联网行业很常见,但是在消费品这样的传统行业却是闻所未闻。
通过发券产生的裂变效应+自建APP,瑞幸给所有传统咖啡品牌造成了一次降维打击。
除了价格优势,APP带来的庞大数据和用户留存率,也是瑞幸的杀手锏之一。
2、反应迅速
经历过专车大战的瑞幸团队,最不怕的就是竞争。
瑞幸先通过APP线上获客,及数据分析,来分析是否需要增设门店,还有最佳选址,实现快速开店。
5月正式运营线下,9月开出1000家店,年底计划开2000家。
星巴克入华20年,才三千多家门店。
12月12日,星巴克宣布和饿了么合作后,12月18日,瑞幸咖啡在21个城市上线美团外卖。
速度之快,打得对手措手不及。
3、更懂中国市场
瑞幸CEO钱治亚接受央视财经采访时说:“我们喝的是咖啡,不是空间和文化。”
在中国,速溶咖啡占了70%的市场份额。
主打“第三空间”的咖啡品牌如星巴克,已经迎来瓶颈期。
便捷的平价咖啡,是未来趋势。
要把咖啡拉下神坛的瑞幸
前有新兴茶饮品牌势头凶猛,后有全家等便利店咖啡虎视眈眈。
内忧外患的中国咖啡市场,可能不如预测的“万亿”市场那样乐观。
但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虽然星巴克已经开放外卖,罗多伦、Tim Hortons宣布进军中国市场,但瑞幸的快攻扩张已经先发制人。
如果中国的咖啡市场要迎来转型,瑞幸一定是第一个获得转型红利的咖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