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市场“三国混战”,这些问题滴滴外卖应该考虑清楚

外卖市场似乎不愿结束“三国混战”的局面。百度外卖委身饿了么之后,滴滴外卖又来搅局。

4月9日, 在经过八天的试运营之后,滴滴外卖正式在无锡上线。据滴滴官方公布的数字显示,当日订单达33.4万单,跃居当地市场份额第一名。

美团点评自然不甘示弱。

“你又不是个演员,别设计那些第一的情节”,“没意见,我只想看看你怎么圆”。一改阿里收购饿了么的风轻云淡,美团点评的回应充满了嘲讽与戏虐。

滴滴外卖需要思考的问题

实际上,这不是双方第一次在市场份额口径上的交锋。

4月4日,外卖业务在无锡试运营三天后,滴滴就宣布已占领当地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熟悉的味道,一样的套路。在进军上海不久后,美团打车也曾宣布拿下当地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就在当天, 美团外卖北方大区总监安中杰在朋友圈发文称,“滴滴外卖在无锡份额达三分之一?3%硬说成33%,这应该是本世纪最好笑的笑话了, 没有之一。”

双方你来我往,唇枪舌战,一场公关大战正在上演。关于市场份额之争,双方的口水战未来或许还会持续。

问题的关键是,半路杀出的滴滴外卖究竟能在已经趋于成熟的外卖市场上搅起多大波澜?

有业内人士指出,滴滴推出外卖服务也是不得已为之,作为被动应对美团点评推出的出行业务,滴滴外卖很有可能沦为鸡肋一样的存在。

滴滴外卖能复制UberEats吗?

实际上,由出行进入外卖行业并不是没有先例,滴滴的老对手Uber早在2016年就推出了独立送餐应用UberEats。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UberEats已经覆盖全球200座城市,在去年第四季度,UberEats业务为Uber公司贡献了11亿美元的收入,占整个公司总收入的10%。

因此,有观点认为UberEats的盈利能力愈发证明了滴滴外卖的前景可期。事实真的如此吗?国内外环境的差异决定了滴滴外卖很难复制其成功之路。

滴滴外卖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创立初期,Uber通过每天与数家餐厅进行合作,向其用户提供食品,而送餐的任务还是由Uber的驾驶员来完成,其完成一单服务通常只需要几分钟。

就像使用打车服务一样,用户可以通过智能手机追踪其所订食品的送递进度。驾驶员也可以选择是否担任UberEats送餐员,他们可以在完成每单配送任务后获得5美元的酬劳。

Uber司机接单,这也就意味着UberEats拥有一支现成的配送团队,节省了一大笔的开支,外卖配送的效率也得以大幅度提升。

这只是UberEats能够快速崛起的一个原因。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美国国内已经出现了数家初具规模的餐饮连锁品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些餐饮连锁品牌是通过自建物流团队来配送外卖,专业的外卖配送平台并没有形成绝对优势,这才给了UberEats可趁之机。

滴滴外卖需要思考的问题

反观国内,利用滴滴出行平台上的已有司机,使用汽车配送外卖很难行得通。一方面,昂贵的配送成本,用户很难接受;另一方面,汽车如何停放也是一个难题,甚至还会造成一系列交通问题。

为此,滴滴不得不另行组建一支外卖配送团队。据了解,滴滴外卖在无锡招募的一万名配送人员中,有70%来自美团。其中,高薪自然是吸引骑手倒戈的关键所在。

对蜂拥而至的骑手来说,只有稳定的订单量才能吸引他们一直留存下来,一旦他们发现无利可图,很难有忠诚度可言。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相对西餐,中餐更难进行标准化,滴滴要想探索出一套标准化的服务流程尚需时间。

现实条件的差异决定了滴滴外卖不可能走上UberEats的老路,百战功成的滴滴能在外卖市场走出一条特色之路吗?

看不到痛点的外卖市场

2017年2月14日,美团打车在南京低调上线。王兴轻描淡写的一句“只是试试”,还是引起了老朋友程维的警觉。

此后不久,就有媒体报道称“滴滴内部一个十人左右的团队正在尝试做一款和美团外卖非常相似的产品”。

新一代互联网巨头就这样交上了手, 在拓展彼此业务边界的同时,中国商界又多了一出“兄弟反目”的戏码。

一边在出行市场上围剿美团打车,另一边将战火蔓延到美团点评的核心业务。滴滴出行的这一应对看似合情合理,可问题的关键是外卖行业与出行市场面临现状并不相同。

在出行市场上,滴滴与Uber中国合并之后,占据了88%以上的市场份额。自此,被资本催的有点虚胖的滴滴屡屡被指“吃相太难看”。

在乘客端,滴滴出行取消了对消费者的补贴,出行高峰期还加入动态调价功能,用户的出行成本越来越高。

滴滴外卖需要思考的问题

尤其在网约车新政之后,北京、上海等地“京人京籍”、“沪人户籍”的要求之下,符合要求的司机和车辆大幅度减少,出行市场又回到了打车难的老路。

在司机端,滴滴对司机的补贴也越来越少,佣金比例却居高不下,这自然激起了司机群体的不满。

“痛点不痛,刚需不刚,是90%创业项目的通病。”前迅雷创始人程浩曾说过。

诚如其所言,行业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存在痛点往往可以决定一个项目是否可以成功。美团打车之所以能够快速占领市场,也是由于其找准了行业痛点。

外卖市场则不然。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美团外卖合作商户数超过200万家,覆盖城市超过1300个,饿了么合作商户数也达200万家,布局城市数则超过2000个。

从商家规模来看,美团外卖和饿了么已经实现了全方位的覆盖。此外,美团外卖等平台已经与商家建立了深度绑定关系,在日常的商务活动中可以为商家提供营销活动、SaaS管理等一系列服务支持。

这种强连接的关系,使得商家很难轻易倒戈。如何获得足够的商家规模成为了摆在滴滴外卖面前的第一个难关。

当然,滴滴可以采取“诱之以重利”的方法,可美团外卖和饿了么反制难免让商家萌生退意。

滴滴外卖需要思考的问题

据媒体报道,入驻在滴滴外卖平台的商家,当天就收到了美团、饿了么“二选一”的警告,甚至有些商家的端口已经在美团外卖平台上被停止。

由于滴滴外卖还处于一个逐渐让用户认知和接受的状态,商家的销量自然不能与美团外卖、饿了么等平台相比。

正如当年,滴滴出行对司机端的补贴一样,滴滴外卖对商家的补贴也只是暂时的。补贴一旦停止,销量还不见起色,逐利的商家自然会用脚投票。

据易观发布的《中国互联网餐饮外卖市场年度综合分析2018》显示,2017年第四季度,美团外卖与饿了么两家占据了87.5%的市场份额。

用户本身通过这两个平台就已经可以吃到想要吃的口味和菜肴,完全没有必要重新更换一个平台。

另一方面,外卖配送服务也已经成熟,美团外卖、饿了么已基本可以实现30分钟内送到,用户体验层面趋于完善。

找不到明显的行业痛点,单纯依靠烧钱,用户很难真正留存下来,这或许是滴滴外卖要思考的问题。

先场景后工具,而非先工具后场景

自2012年成立以来,滴滴就一直围绕出行领域进行深耕,其已经成长为业务涵盖快车、专车、顺风车、拼车、巴士、共享单车等多项业务在内的一站式出行平台。

纵观滴滴的发展逻辑,每一次布局都是在增强其出行工具的属性,其业务边界并没有得到本质的扩展,这与四面出击的美团点评截然不同 。

从团购起家,美团点评在一步步突破自己的边界。外卖、酒店、旅游、电影……。美团点评的业务拓展逻辑则是围绕用户不同的消费场景。

有了场景之后,美团点评自然可以围绕与之有需要的一系列工具进行布局,从而大大扩展业务的范围。

滴滴外卖需要思考的问题

据美团点评内部调查数据显示,其70%的用户有打车需求。实际上,美团点评的到店餐饮、外卖、电影票、酒店旅游等业务,都能与出行产生很好的业务协同。

滴滴则不然。

历来滴滴作为一种出行工具,消费者本身出行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很难围绕某个大的场景形成一个有效的生态。

有了场景无疑就占据了较高的维度,相对而言,工具则属于较低的维度。从高维打低维易,从低维打高维难。

反观滴滴,从一种出行工具切入到某种具体消费场景中身很难实现业务之间的有效协同。

滴滴外卖需要思考的问题

当然有UberEats与Uber的先例在前,实际上,两者最大的结合是体现在司机上,司机通过送外卖来增加收入自然是一举两得之事,这条路在国内很难走通。

在宣布占领无锡三分之一市场份额的同时,滴滴外卖也表示将布局更多的城市。可对这个至今尚未实现盈利的超级独角兽来说,在外卖这条道路上蒙眼狂奔恐怕注定是一条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