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师心情好坏会影响菜品,而菜品质量好坏则可能决定企业的命运。
中餐制作能否标准化?这个命题悬空多年,正当业界人士均认为其根本就是一个天方夜谭时,一位被重庆餐饮界戏称为“耍女娃子”的女人,却靠它将自己的企业进行了重梳。当餐饮业的运营成本不断上涨时,她却靠这个“标准”大大拓展了餐饮企业的利润空间。
金泉,重庆泉霖饮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一个全力实践中餐制作标准化的探路者,重庆餐饮界拿到清华大学经济管理EMBA学位第一人。她平常最爱说的一句话是:“做企业如泡茶,功夫至则香味来。”她用自己的行动,破解了所谓“厨房垃圾筒是放错了位置的财富”这句话的寓意。当众多餐饮界老板大谈“提高人员素质,改善企业形象”时,她却表示,“该提高的,恰恰就是这些素质很低的老板。”
人旺财不旺
生存危机下的困惑
没有一个企业老板会说自己生性爱耍,金泉则不然。每天除4个小时候的工作时间外,她都在泡茶和喝咖啡。“一个老板忙得越是焦头烂额,越是证明他的企业管理混乱。”不过,她不会轻易在同行朋友们面前说这句话,她对记者很夸张地笑着说:“否则有人会朝我头上拍板砖。”
8月立秋,北碚上岛咖啡店。金泉在自己设计的茶房里摆出一套专业茶具,18年的陈香普洱茶在紫砂壶里慢慢泡开。壶嘴飘忽出的气雾,在短暂的舒展后消弥空中。她很享受这个过程,“做企业如泡茶,功夫至则香味来。”
现在,她和她的泉霖饮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过得都很舒展。在度过了4年艰难的内部改革,感受了大厨流走、员工抵制、企业负重前行的伤痛后,金泉把“中餐制作标准化、流程化”这个理念泡出了香味。
在北碚,金泉旗下的餐饮企业有两家饭店、一家三星级酒店和一个加盟咖啡店。“前几年,各店客流量天天爆满,一年算下来,营业额也能达到2000多万元;但除去近400名员工的工资和采购制作成本后,却没有多少钱能放进自己的口袋。
没有钱赚是企业最致命的伤痛。金泉从中看到了企业的生存危机。“人旺财不旺,这里面肯定有问题”。但问题出在哪里?她冥思苦想却不能顿悟。
厨房不跑不漏
岂止只是“有点难”
2002年,在与北京工商大学一位朋友聊天叙茶时,朋友随意说了一句:“厨房垃圾筒是放错位置的财富。”此话让金泉感悟良多。她左思右想:“我在厨房看了那么多年,每天目睹那些浪费的原材料,那些白白倒掉的客人吃剩菜肴,怎么从来都没觉得那就是财富呢?”
金泉开始细致观察厨房。夜晚店里打烊后,她打开冰箱发现,很多东西放在里面一个月都没用,最后坏掉。还有很多鸡鸭兔则不翼而飞。“这是餐饮业中常见的“跑、滴、漏”现象。”在长久的惯性思维中,她放纵了对这种习惯的宽容。这以后,金泉明确地意识到这给了她的企业多少现金损失。
在她看来,这还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根源是企业文化和制度建设出了问题。”金泉开始思索另一个问题:即然浪费这么大,为什么不把中餐制作过程标准化呢?但这无疑于天问,中餐制作标准化,国内当时没有先行者。“谁敢试水,或许谁就会被水淹死。”
这事到底能不能做?按捺了一年,她还是把这个“天问”抛给了她的老师、重庆著名厨师吴万里。吴老沉默十几分钟后,慢悠悠地说道,“完全可以做,只是有点难。”这是一个有着几十年厨房经验的老人深思熟虑的话。直到后来,金泉才慢慢知道,它不“只是有点难”,而是很难。
要打造中餐制作标准化,就必须建立现代物流的配送体系。2004年,金泉在泉霖公司正式提出了标准化、流程化、制度化的建设目标。她首先要做的,就是在采购上打破传统习惯,由泉霖公司以招标的方式统一向供货商采购原材料。而究竟进哪家供货商的货,不再像以前那样,单纯由采购员说了算。公司为此成立了一个部门,成员由其他4个业务部门负责人组成,并不定期轮换。“在这里面,没有采购员个人谋利的灰色空间,完全择优进货。”
但让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第一步就激起了轩然大波。一时间,采购反对,厨师反对,也有来自管理层的反对声。所有人的理由很简单,“这样做太麻烦。”而金泉明白,症结在于公司的创新制度,打破了这些人原有利益格局,“这些人在进货渠道中,都占有大额回扣。”
挑战江湖规矩
-
- 厨政管理 热门阅读
精品课程
本周推荐
厨师
-
过去,人们称厨师是做饭的伙夫,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饮食需求的提高,厨…
- 未来餐饮,想学厨师的朋友学什么才能吃香…
- 厨师的酸甜苦辣,不是厨师你不懂!
- 餐饮业“去厨师化”趋势明显,厨师未来在…
- 30名大厨集体跳槽求职的公开信曝光,为什…
- 餐饮是个永远不败的产业,厨师们学什么才…
- 厨师成功开餐馆,离不开这七招!
- 厨师节我在百味楼,我为中国厨师代言
- 从厨20年,想辞职创业做一家专做外卖的店…
- 厨师谈加薪7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