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职业餐饮网>>餐饮资讯>>食品安全>>正文

食品安全的真相与误区报告 中国最大问题是食源性疾病

昨天,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陈君石在科学会堂做了题为“食品安全的真相与误区”的报告。他指出,我国的食品安全总体情况是好的。

为此,陈院士呼吁各级政府设立食品风险交流部门,使专家的风险评估信息准确地传达到媒体、公众那里,消除专家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最大问题应是食源性疾病

在陈院士看来,威胁到我国食品安全的最大的问题是致病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如食源性甲型肝炎、大肠杆菌食物中毒、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陈君石认为,政府部门对此还不够重视,例如,国务院食安办出台的文件里,并没有把“致病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放在各种食品安全问题的第一位。

陈院士还指出,公众对蔬菜上的农药残留也不必过于担心。检测表明,我国98%以上的蔬菜在农药残留指标上是合格的。

呼吁政府加强食品风险交流

谈到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管与应对时,陈君石强调,“危害在食品中广泛存在,不可能消除。食品监管的目标是控制风险。 ”

他介绍了国际通用的食品风险分析框架。这个框架由三部分组成: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交流。其中,风险评估是由专家完成的,这种评估不受政治、经济、饮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评估的结果放之四海而皆准。

风险管理是政府行为,是政府部门基于专家的风险评估结果,做出的立法、修改标准、勒令食品下架等决策。

所谓风险交流,则是政府部门把风险评估的结果、风险管理的决策告知媒体、公众、食品生产经营者、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等对象。在陈君石看来,我国政府部门在这一环节上,还有待改进。

为此,陈院士呼吁各级政府设立风险交流部门,像美国FDA、欧洲食品安全局那样,有专门从事风险交流的部门、人员以及经费支持,加强与媒体的沟通,更及时、透明地向公众发布信息,从而消除专家与公众间的信息不对称。

我国食品安全总体情况良好

“我国食品安全总体情况是好的,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在报告中,陈君石院士如是说道。

据介绍,我国建立了覆盖31个省市自治区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完成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的建设。与十年前相比,我国的食品合格率大幅上升,上海地区的食品合格率在95%以上。既然我国食品安全总体情况是好的,而且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那为何消费者感到食品问题越来越多,甚至出现了“我们还能吃什么”这样的说法呢?

对此,陈君石表示,他认为这是由几点原因造成的:第一,是消费者要求“食品零风险”,但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初级农产品与食品生产在短时间内无法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出现问题在所难免,与公众的要求形成了反差。第二,是消费者笼统地将不合格食品与真正的食品安全问题等同起来,使得“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第三,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性的要求提高了,维权意识高涨。第四,政府加大了监管力度,原来没暴露的问题如今显现了。第五,一些虚假和夸大报道误导了公众。这几点不能互相割裂,必须综合起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