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油炸薯条中含有可能致癌的丙烯酰胺,到其过量的反式脂肪酸易引发心血管疾病,国人开始对洋快餐可能带来的一些安全隐患感到不安。然而,在中式餐饮业中几乎所有的煎炒菜品、油炸食品都有产生丙烯酰胺的危险。而且油脂在反复高温下更容易产生“苯并芘"类物质、氧化聚合产物、高温分解产物等致癌物,人们却难以过问及追究。
近日,本土快餐业真功夫餐饮连锁宣布其已将原有的4款油炸产品芋香圆圆、薯香圆圆、牛肉串及瘦肉串全部退出,今后真功夫“坚决不做油炸食品",率先在餐饮业扛起了封杀油炸食品的大旗,一时间在业内引起不小的震动。
尽管看上去此举纯属企业为树立纯正品牌采取的一种战略,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近年洋快餐油炸薯条的“丙烯酰胺"饱受争议,2月份洋快餐“反式脂肪酸"风波再度引发食品安全危机,正值“油炸"食品敏感之时,难免有炒作之嫌。
真也罢假也罢,如果你看看每天早餐人们乐此不疲地食用油饼、油条、油炸糕;再看看洋快餐店里儿童们欢喜地食用炸薯条、炸鸡块、炸面包,更或者是你来到任何一家餐馆的后厨,看看那些经过煎炒熘炸、油锅里翻滚着的各色菜品时,你就会联想到:真功夫封杀油炸类食品真的能讨好消费者吗?餐饮业难道真的就不能“拒绝油炸食品"吗?
油炸食品的危害你了解多少
分析研究证实,油炸土豆片中的丙烯酰胺含量最高,平均每公斤含量达980微克。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标准,每个成年人每天摄入的丙烯酰胺量不应超过1微克。看到这个惊人的数字,人们在吃油炸土豆片时就得掂量掂量了。但是餐馆中炸得香脆的红薯饼、香芋卷、小馒头一类的点心以及油条同样含有丙烯酰胺等有害物质,人们却因不知道具体的指标而照吃不误。
在卫生部发布的丙烯酰胺预警公告中指出,动物试验结果显示,丙烯酰胺是一种可能致癌物。职业接触人群的流行病学观察表明,长期低剂量接触丙烯酰胺会出现嗜睡、情绪和记忆改变、幻觉和震颤等症状,伴随末梢神经病(手套样感觉、出汗和肌肉无力)。卫生部发布的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危险性评估还指出,食品中丙烯酰胺主要在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质的植物性食物加热(120°C 以上)烹调过程中形成。而在食品加工前检测不到丙烯酰胺,在加工温度较低,如用水煮时,丙烯酰胺的水平相当低。水含量也是影响其形成的重要因素,特别是烘烤、油炸食品加工到最后阶段水分减少、表面温度升高后,其丙烯酰胺形成量更高。
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告诉记者,在餐饮业中几乎所有的炒菜、油炸食品都有油脂反复加热以及加热过度的问题,传统的烹调方式也有产生丙烯酰胺的危险。很多人都喜欢吃香脆的主食,它们在高温加热下,都存在着大量产生丙烯酰胺的隐患。但相对而言,油炸食品加工中的油脂在反复高温下更容易产生“苯并芘"类物质、氧化聚合产物、高温分解产物等对人体有害的致癌物,特别是“苯并芘"类物质已经被确认为是一种强致癌物质。同时,淀粉类主食中还含有少量蛋白质,在高温加热中可能产生“杂环胺"类物质,它们也已经被确认为一种致癌物质。
最近,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称,反式脂肪酸可增加人体不良胆固醇,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同时还会减少可预防心脏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因此被认为是增加胆固醇,引发动脉阻塞等心血管疾病的诱因之一。反式脂肪酸目前被广泛添加于食品中,因为食品中添加反式脂肪酸后,会增加食品口感,让食物变得更松脆美味。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普遍觉得,自己家里油炸的薯条不如餐馆卖的炸薯条好吃的原因。
数据显示,美国每年由油炸食品导致肥胖最后死亡的患者就有30万人之多。而我国2000年营养监测数据显示,全国出现与膳食相关的慢性病,如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患病率明显上升,目前,与膳食营养相关的慢性病占死亡原因的7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