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职业餐饮网 张铎
将时钟拨回2022年。彼时,高端的喜茶决定“下凡”,不仅全线降价拥抱大众,更在年底抛出了一枚重磅炸弹:正式开放加盟。
门槛高得惊人:除了几十万的加盟费,还得掏出100万的资产证明。但这丝毫没劝退热情——入口开放24小时,后台就被一万份申请挤爆了。
张强(化名)是那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胜出者。作为县城里的实力派,他确信自己手里攥着的,是一张通往新消费财富中心的VIP船票。
然而三年后,这张昂贵的船票,变成了一张充满讽刺意味的“打工合同”。
“真不懂花一百多万,给自己找了个月薪几千的班是图什么。”张强坦言。面对压力大、没利润,还要被公司管得像孙子的现状,他感叹道:
“说实话,第一批能做喜茶的老板都不是一般人,根本受不了这口气。”
如今,喜茶试图“浪子回头”,暂停加盟,重拾昔日的高端调性。但这一个急促的战略转身,把这批身处下沉市场的合伙人,卡在了夹缝里。
三年之期即将到达,加盟商正在重新面临抉择:进,是微薄利润、严苛监管和不明晰的未来; 退,是百万投入血本无归的离场。
从暂停加盟至今,已有400多家门店从地图上悄然消失。
战略的幻觉
一场昂贵的“降维打击”
喜茶,曾经靠着最好的原料、最复杂的工序和极具辨识度的空间设计,牢牢占据了20元以上价格带的王座。它代表着一种稀缺的、昂贵的、需要排队才能获得的都市生活方式。
2021年,它也是资本市场上最耀眼的明星。在一级市场,其估值一度飙升至600亿元人民币,身后站着红杉、高瓴、腾讯等顶级资方。
然而,高估值的泡沫之下,增长的焦虑正在蔓延。直营模式的重资产属性限制了扩张速度;在疫情的反复冲击下,门店数量开始下滑。
面对市场日益激烈的规模竞争,喜茶终于松了口——关闭DP店、下调产品价格,最终打破“绝不加盟”的承诺,大举攻入下沉市场。
喜茶带着精英式的自信俯冲大众市场,笃信凭借品牌势能,这注定是一场轻松的降维收割。
然而,等待它的并非王者降临的红毯,而是不得不与那些早已盘踞在此的地头蛇们,在泥泞中展开刺刀见红的肉搏。
虽然喜茶将价格带调整至15-19元,但在下沉市场,这依然比古茗、茶百道等竞争对手高出3-4元。
对于县城消费者而言,这3-4元是巨大的决策门槛。喜茶长期以来的高成本结构与尚未完全适配加盟的供应链能力,无法弥补这一价格差距。
更致命的是品牌光环的迅速“氧化”。 当它开到县城街角,允许简易装修时,曾经的稀缺感荡然无存。
“加盟店变丑”、“难喝”的负面反馈频发,社交媒体上甚至出现了“如何通过营业执照分辨喜茶直营与加盟”的避雷教程。
喜茶陷入了一个两头不讨好的尴尬境地:
死忠粉觉得喜茶“自降身价、变Low了”,而喜茶让出的生态位,迅速被后来者霸王茶姬填补; 在下沉市场,“还是不够便宜”,尤其是在人口流动性不高的县城,当短暂的新鲜感褪去,消费者就又回流到了他们更熟悉的品牌。
仓促的下凡
喜茶摸着石头,加盟商掉进黑洞
转向低价,从来就不只是一次简单的数字游戏;开放加盟,更不是按下一个开关后的开闸放水。它是对品牌方供应链掌控力、单店成本控制力与加盟商管理能力的极限拷问。
遗憾的是,在这场大考面前,喜茶似乎并没有准备好。
据媒体报道,在事业合作中心成立初期,团队仅有五六十人,“连门店督导都配不齐”。领导给出的指令是:“每一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这句充满创业精神的口号,落在加盟商身上,却意味着他们成为了试错的成本承担者。
在成熟的加盟体系中,供应链是品牌方通过规模效应为盟友筑起的壁垒。但在多位喜茶加盟商的账本里,这条护城河变成了“抽水机”。
由于未能早早自建冷链、逐个区域扎实推进,而是一下子全国放开,喜茶依然大量依赖第三方供应链,导致物流昂贵且迟缓。有加盟商透露:“总部的物料不仅没有价格优势,反而比直营店的采购价还要高出20%-30%。”
当同行们早已进化为“工业化效率”——原料高度标准化、操作极简时,喜茶虽然引入了自动化设备,并简化配方,但依然无法舍弃其“灵感”的包袱。
在喜茶的后厨,员工们仍需手工剥葡萄皮、现切鲜果。这种繁琐的工序在30元客单价时代被称为“匠心”,但在15元时代,它意味着极低的人效。
喜茶加盟店的一杯茶往往需要消耗比同行多出2-3倍的人力工时。繁重的工作量导致门店员工流动率居高不下,进一步推高了人力成本。
在喜茶的体系里,加盟商更多是标准的执行者,而非经营者。
为了保证食品安全与口感,喜茶规定水果等物料开封后4小时必须报损。加盟商私底下的“省钱小动作”难逃稽核的法眼,数字化监控成为了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这就是喜茶加盟体系最残酷的错配:加盟商不得不购买着比同行还贵的原料,维持着最繁琐的手工人力,执行着最严苛的报损标准,最后却只能卖一杯利润微薄的平价奶茶。
客观地说,这种“高标准、高成本”的模型,唯有依靠高的杯量才能勉强跑通。在开店初期,品牌光环带来的高流量,一度掩盖了单店模型的脆弱。
但一旦杯量下滑,刚性成本就会瞬间吞噬掉微薄的利润。
残酷的转身
浪子体面回头,盟友难以上岸
浪子终于发现,出走后的世界,并不美好。
2024年9月,喜茶发布内部信,指出行业正陷入同质化竞争,宣布不做同质化产品,也不参与低价内卷。
2025年2月,喜茶再度发布声明,判断新茶饮行业的“数字游戏”已走到尽头,明确暂停加盟扩张,选择回归用户与品牌本身。
于是,一场急促的战略纠偏开始了。
今年以来,喜茶将业务重心转向出海和新品研发,新品价格重回20元以上,联名活动和新店装潢也重新强调“高级感”。在惨烈的外卖价格战中,喜茶甚至长时间保持着“隔岸观火”的姿态。
对于品牌方而言,这是一次为了长远品牌资产的止损与回归;但对于那些身处下沉市场的加盟商而言,矛盾显而易见:
重回高端后,县城的消费者是否还能接受20元以上的价格?
为了配合高端回归,喜茶还加强了对门店的监管力度。一场代号为“品质季”的严厉稽核席卷全国。
“线上线下,一个月起码检查2-3次,罚款是真罚。”张强形容现在的心理状态是“做梦都梦见督检来检查没有过”。
在一些加盟商看来,这种高压管理已经变了味。它不再单纯是为了食品安全,更像是一种残酷的筛选机制。
有报道称,2025年累计闭店的400多家门店中,既有加盟商撑不下去的主动止损,也有因未达标而被公司强制关停的案例。
面对日益高涨的怨气与市场淡季。喜茶近期推出了“最后一季物料6个点补贴”的政策。
与此同时,第一批加盟商的三年合约,将在年底到期。加盟商需要直面是否要退出的选择。
但张强不打算退出。
“我们属于县城门店确实比较难,属于硬撑,公司也有补贴政策,然后税收的压力,竞品的压力,大环境的压力,多方面吧!我们只能说相信公司有能力带领大家走出寒冬”。张强的这句话里,无奈多过信心。
“我也理解公司挽回颓势做的努力,我们也只能是尽力做。毕竟一家喜茶投资都是100多个(万),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轻易闭店。”
职业餐饮网小结:
对于喜茶来说,浪子回头是基于生存本能的理性回调,一方面,直营门店的高标准,难以应对下沉市场的极致效率,另一方面,如果在同质化竞争的泥潭中无法抽身,失去的不只是利润,更是其赖以生存的品牌灵魂。
对于张强们而言,他们赶在消费升级的末端入局,却迎头撞上了“极致性价比”的现实。他们背负了重资产的刚性,无法轻盈的转身,只能留在原地,为品牌的战略试错与自身的商业幻想买单。
如今,第一批加盟商的三年之约如期而至,是及时止损、割肉离场,还是续签合约、赌一个未来?这道摆在双方面前的选择题,已不再关乎梦想。
选择留守的加盟商,仍在等待一场不知何时能来的解冻。
-END-
主编丨陈青 统筹 | 杨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