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职业餐饮网 张铎
山西太原,一个新物种正在诞生……
它是中央厨房,拥有32个不同车间;它是超市,有各类生鲜、熟食和标品售卖;它又是餐厅,并且是完全透明、全流程现做的餐厅。
这个名为“开心大集”的餐饮超市,是一个两万平米的超级巨无霸。烟火气、叫卖声和机器轰鸣交织在一起。
你能在一家店里,同时看到庖丁解牛,以及牛肉的108种用法,上架成生鲜,腌制成半成品,卤成牛腱、炒成小菜、做成烧烤铁板烧、还能做牛肉干、煲汤,各从其类,物尽其用。
所有的美食基本都是档口现做,烤鸭车间炉膛的热气翻滚,鸭子泛出细腻的铜色光泽。制坯、烫胚、抹糖、晒胚、精烤、片鸭,完整的工序在玻璃后公开上演。
像是这样的新物种正在开遍全国,甚至有头部品牌翻台率能达到12次,人效3万元左右。
对餐饮人而言,下一个对手,可能不在隔壁,而在超市里。
2万平米的“开心大集”
烟火气在卖场里流动
开心大集的001店,位于太原胜利桥东,一栋三层的独立建筑。这家门店原为美特好超市滨河店,经营了20多年,如今被彻底重塑。
1、把中央厨房直接搬到门店里
一层部分改建为停车场,二层、三层成为全新的“餐超”空间。外立面的红色招牌,换成了浅绿色主题,门口的slogan写着“好吃就开心”。
在门店内部,“好吃”被进一步拆解为五个关键词:新鲜、健康、安全、便利、热乎。整个卖场的规划和动线,都围绕着五个维度展开。
与传统超市不同,这里很难找到成排的货架。包装食品和百货占比不足20%,直接使用物流托盘或整箱进行陈列。
取而代之的,是被玻璃围合的一个个“车间”与“档口”——从生到熟,从熟到饭,全过程在顾客眼前完成。
2、32个现制现售的“工厂车间”,即选、即烹、即食
从牛羊肉到海鲜,从酱卤、蒸煮到煎炸、从铁板烧到小火锅、从手做瑞士卷到奶皮子酸奶,这样的现制现售“工厂车间”总共有32个。
水产区域不只有鲜活与冷冻海鲜,还细分出三文鱼加工车间、海鲜车间和水产车间。刺身切片、代客加工、海鲜烹饪应有尽有,还定时举行有仪式感的“三文鱼开鱼秀”。
生肉操作车间和牛羊肉加工车间将整头猪、牛、羊悬在挂架上,根据不同部位和用途进行分割。一部分直接售卖,一部分送往香肠、酱卤车间,还有一部分流向“铁板烧”“烧烤”等餐饮档口。
面包车间从和面发酵开始,豆腐车间从磨浆开始、饺子车间现场剁菜调馅...
原料进店、现场加工、新鲜售卖,生产到消费零时差、即选、即烹、即食一条龙。
3、烘焙、熟食、快餐、小吃,应有尽有
这里卖什么?几乎什么都卖,饭店、熟食店、夜市小摊的各种美食和小吃应有尽有,根据不同工艺安置在不同的车间和档口。
部分大单品还被独立出来呈现。比如手作瑞士卷、烤鸭、牛肉干、煎饼、黄米凉糕等等。
餐饮档口现制现售,还邀请非遗传承人和手艺人驻场。设置了单独的收银台,顾客顺着香味边逛边吃。
出口被规划为就餐区,被开心烧烤、开心大食堂、开心餐吧(美式)和小吃摊位、现打鲜啤环绕。
消费者偏好新鲜与热食,对锅气、烟火气的现场感尤其敏感。而在开心大集,不是表演烟火气,而是把生产真正转移进了卖场。
生、熟、冷、热,工厂逻辑和烟火情绪,在统一空间内共存。顾客举着手机,拍摄、下单,在就餐区或带回家享用。
4、 价格比餐饮门店便宜三分之一,人们争相“赶集”
价格,也充满杀伤力。同样品质的商品,普遍比餐饮门店便宜三分之一。
例如,一窝酥单个售价仅3元,核桃马里奥两个装售价为24.9元,韭菜虾仁锅贴6只9.9元,非遗黄米凉糕9.9元/8块。市场上普遍59.9元的回转自助小火锅,价格下探到39.9元。
开业期间恰逢“十一”黄金周,门店一度被挤爆。停车场排起长队,收银区爆满,档口前人声鼎沸。整个卖场像是复刻了一个现代版的“赶集现场”——热气腾腾、烟火交织。
“开心大集”成了太原的出行游玩打卡地。顾客看着现制现售的档口表示:“干超市的比做餐厅更实在。”
最受欢迎的是三层的西点工坊和开心烧烤。西点车间每天出炉十余款短保产品,显示屏滚动出炉时间,像是机场的航班表,方便顾客“蹲点抢货”。
到了傍晚,“开心烧烤”的档口最热闹。八位师傅同时穿串,边烤边卖成了常态。
超市的餐饮攻略
中央厨房前置+档口现制+生熟联动
超市做餐饮,其实早就不是新闻。当渠道碎片化、生鲜红利消失,现制餐饮就成了超市差异化的护城河。
过去,这种探索大多停留在“小打小闹”——加个大食堂、强化海鲜加工、扩充熟食与烘焙区。
而如今,转型的深度与体量,已远超以往。餐饮,既能提升毛利,又能制造体验与人气。于是,主打“中央厨房前置+档口现制+生熟联动”的餐超就出现了。
1、一场“生产可视化”的革命
所谓中央厨房前置,就是将中央厨房的大规模生产直接搬到卖场,打通消费者和央厨的距离,直观展示商品生产加工的全过程。它既是透明厨房,也是信任制造器。
档口现制,则将轻量级厨房嵌入超市空间,将生鲜商品转化为熟食商品,做成具有地方特色大单品,还原传统集市的热闹氛围,让消费者近距离感受烟火气,成为吸引顾客的亮点。
生熟联动/餐饮区联动,则意味着卖场从原料到成品形成闭环,构建起“新鲜好吃”的沉浸式体验场景。通过第三空间的打造,延长停留时间,带动消费提升客单价。
简单来说,餐超兼顾了效率、体验与人气,在生鲜、熟食、餐饮三条线上同时发力。嗅觉与视觉的冲击、叫卖声与试吃的互动,是线上零售,甚至是很多餐饮品牌都无法提供的体验。
2、重资产实验:成本高企、逻辑清晰
当然,这样的餐超模式,会非常的“重”,据报道,美特好的开心大集将在太原开设4家,总投入20亿元。
餐超的盈利逻辑在于,中央厨房前置布局,有效提升卖场内生鲜的周转效率,物尽其用,大幅度减少食材损耗。
超市经营加工熟食无法彻底解决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顾虑,如果将生产原料、加工过程完全透明,将很大程度解决这一问题。也将拉动旗下其他门店的熟食销售。
通过“夜市化”“小吃化”的加工区,餐超又借助烟火气制造差异化场景,赋予顾客到店理由,形成以“边逛边吃”为特征的复合目的地——集购物、餐饮与休闲于一体。
3、 餐超模式的多地实验
餐超的概念,实际上由湖北雅斯超市最先尝试,经过鲜风生活、淘小胖等新锐发扬光大。
为了支撑这些高要求的加工与餐饮品类,商超不惜重金聘请专业厨师、烘焙师、熟食加工技师,高薪招聘“手艺人”的新闻屡见不鲜。
雅斯超部分门店餐饮面积占到门店面积的一半以上,新门店中,生鲜及餐饮销售占比可高达70%,其中加工餐饮部分更是占到50%,通过丰富多样的加工品和实惠、平价的百姓餐饮精准抓住了顾客的一日三餐。
雅斯自营餐饮翻台率平均能达到7次,一些门店甚至能达到12次,雅斯餐饮人效已达到3万元左右。
成山农场提出“成山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的口号,手工现制部分被放大。加工品类以特色小吃、休闲佐餐食品为主,从卖场入口一直延伸到了接近收银处。让消费者可以真正做到边逛边吃。
就连传统超市,华润万家在民盛店的调改中,也推出了整羊现场分割现烤,仅采购现烤炉就投资数十万元,让顾客能够目睹现切、现穿、现烤的全过程。
美特好的开心大集,可能是动作最大的一个。但它能否跑通盈利闭环,能否在标准化与体验之间保持平衡,仍有待时间验证。
当超市开始复制烟火气
对餐饮有哪些启示?
商超正在“制造烟火气”,而许多餐饮企业,却在慢慢失去它。
餐超的出现,“抢生意”只是表象,同时在提醒餐饮人:烟火气是内卷突围的杀伤性武器。同时工业化与烟火气,并非对立,而是可以共存的。
“餐超”让卖场比美食街区更好逛,也更“好吃”——消费者在超市里体验到的,不仅是购物,而是一场完整的餐饮秀。
中央厨房不再藏在郊区,而是被整体搬进卖场。热油翻滚、机器轰鸣、成品出炉,效率被包装成体验,食材预制成为一种公开的秩序。生产过程本身,成为了消费内容。工业化,也能包装成为烟火气。
前置的中央厨房,让效率与体验第一次在同一个空间里相遇。原料周转更快、损耗更低、前后端协同——这不只是“餐饮化的零售”,而是一种“工业化的餐饮”。零售业用工业逻辑,重组了餐饮的体验。
玻璃车间与明档操作,让消费者看到食物从原料到成品的全过程。这种透明带来的,不仅是参与感,更是一种被重新定义的信任与安全感。
与之相对,餐饮行业在标准化的过程中,反而失去了“可见性”。当厨房被隐藏、人工被替代,餐饮与顾客的情感链接被切断。
乡村基关闭中央厨房,佑禾把“迷你工厂”搬进商场——这些看似回头的动作,其实是也是在重新寻找信任与效率的平衡。
在“预制焦虑”和“冷冻恐慌”的当下,餐饮更该思考:什么该在中央厨房完成,什么该在前台展示,什么必须由人工呈现——这不仅是工序分配的问题,更是信任重建的逻辑。
职业餐饮网小结:
“烟火气”不再只是感性符号,而是一种可被标准化、被复制的商业能力。
用空间换认知、用可视化换信任,让厨房重新成为品牌叙事的一部分——这或许正是当下餐饮脱离内卷、重塑价值的起点。
-END-
主编丨陈青 统筹 | 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