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职业餐饮网>>餐饮资讯>>综合资讯>>正文

美团拼好饭成商战赢家,10元外卖如何“炼”成


外卖三国杀,没想到悄悄胜出的是拼好饭。

7月14日,据媒体报道,美团拼好饭日单量已超3500万单,蜜雪冰城、塔斯汀、华莱士、正新鸡排增速位居前列。目前包含汉堡王、老乡鸡、南城香、魏家凉皮、古茗、茶百道、沪上阿姨、绝味鸭脖、永和大王等超5000家餐饮品牌已入驻拼好饭。

拼好饭是美团推出的一个创新产品,最初面向下沉市场,后来在一二线城市出圈,逐渐拓展至全国大部分市场。

作为美团的创新产品,拼好饭以超低价的食物供给备受消费者关注。在拼好饭,5元一杯的奶茶、8元一份的盖饭随处可见。有人惊呼,“外卖价格回到十年前”,还有人说,这是“外卖版拼多多”。

但与此同时,争议也随之而来。一开始是价格、品质,然后是商家利润,甚至骑手工资,有人认为,不寻常的低价背后,商家一定用了非常规手段,比如用边角料替换正常食材。

率先体验过拼好饭的年轻人,则用玩梗的方式对待它。他们一边吃着拼好饭,一边在网上大呼“中毒”(实为上瘾的意思)。这是一种发疯文学,年轻人调侃自己,拼好饭成了调侃的工具。


我看到一个数据,如今使用过拼好饭的人数已经达到1亿,平均客单价10元左右。如果将拼好饭视为一个独立产品,那么它堪称现象级爆款,这在近几年的互联网行业并不多见。

作为一款商业化运作的产品,在已经非常成熟的餐饮外卖市场,在如此低的成交单价之下,拼好饭能够跑通商业模型,成为美团内部高度重视的一个业务板块,这其中一定有不为人知的秘密。

事实上,拼好饭借鉴了电商行业的C2M模式(从消费者到生产者),前端汇聚需求、后端摊薄成本,进而优化供应链、扩大规模效应来实现“质价比”。

这是一种模式创新的方式,而非粗暴地卷低价,能够提高商家的生产成本和效率,同时给消费者带来更优质、更具质价比的产品。

拼好饭在低价外卖市场的崛起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它所带来的影响很深远。我试图拆解它,翻开商家和骑手的账本,摸清拼好饭低价的秘密。

6元奶茶、8元盖饭,外卖价格回到十年前


“中午吃什么?”“一起拼好饭。”类似的对话,日渐在打工人群体中流行。

拼好饭跟常规外卖有很大不同。进入拼好饭,映入眼帘的是各种套餐,而非商家列表。拼单的价格相当感人,零配送费,没有起送线,10元左右能买到热门品牌的奶茶、连锁品牌的小炒肉蒸蛋套餐、知名炸鸡品牌的汉堡鸡翅可乐套餐。注意,这是在北京,外卖平均客单价在25元左右。

在低线城市,类似规格的套餐,价格进一步下探到六七元左右,常见的牛肉汤、酸菜鱼套餐,8元以内都能买到,益禾堂的大杯薄荷奶绿,在河南马鞍山的拼好饭价格低至6.6元。

如此实惠的价格,给人一种时空错乱感,仿佛回到了十年前。

年轻人是拼好饭的主要受众,我接触的几位重度用户,身份集中在白领和大学生,追求性价比是他们的共同标签。拼好饭被他们视为“外卖平价食堂”,便宜、套餐多、省钱,是他们都会提及的关键词。

一个今年刚参加工作的应届生,日常一大爱好是“赛博炫省”,拼好饭已成为她的“炫省”小妙招之一。她所在的山东某地级市,当地居民每个月的平均可支配收入不到3400元,假设一个人每天点两顿外卖,拼好饭能节省10元左右的伙食费,一个月就是600元——占到了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

这是一款真正由需求拉动的产品。


拼好饭像是一个低价套餐的大集市,美团作为管理方,打乱了原来以商家为标准的陈列逻辑,把商品直接推到台前,便宜是它们共同的标签。当平台上的“主角”从商家变成商品,意味着商家可以只拿出一两款商品,集中力量打造“爆款”,而不用将整个货盘上架。

当我拆开拼好饭的基础模型,发现它跟常规外卖有着截然不同的运转逻辑。

常规外卖的最终价格是由商家自主决定,页面显示的价格减去各种活动补贴和费用,得到实际成交价;拼好饭的最终价格由平台决定,商家向平台申报保底价格,平台再加上配送费和服务费,再向用户展示实际售价。

简单理解,拼好饭模式下,商家的角色是供货商,只负责出餐供货,平台是服务商,负责销售、配送。商家对平台、平台对用户都是一口价。在售价之外,平台不再向用户收取配送费,也不向商家收取佣金。

这类似于实物电商里的”托管“模式,核心目的就是低价。

低廉的价格、多样的套餐,拼好饭是一个让人花尽量少的钱,吃得尽量好的地方。很多时候,吃个简餐、喝杯奶茶,简单一点别太贵,就已很好。

低价背后,拼单改变了什么?


从商家手中拿到定价权,商家配合做出低价产品,让外卖的价格进一步下探,美团的初衷是好的。问题是,低价如何实现?

餐饮外卖已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市场,如果靠压缩平台、商家、骑手三方成本,以三方利益受损的方式向用户让利,这个模式必然跑不远。

美团很聪明地利用了“拼单”这一武器。

用户拼单很好理解,也不难实现,我们不妨再往前一步,看看一个拼单成功的订单包,在整个外卖流程里改变了什么。

先看商家出餐环节。


我跟几位主打现炒现做的商家交流发现,用餐高峰期,大厨最喜欢的是大锅集中出餐,比如店里同时下单4份西红柿炒鸡蛋,一锅炒出来,省时省力。毕竟,炒1份和同时炒4份,所耗费的人力、时间、水电气成本几乎相同。

精明的商家深知其中成本差异之大,因此很倾向于集中出餐。拼好饭表面拼的是订单,背后其实帮助商家实现了“拼锅”——把大量订单集中到一两款爆品上,无形中降低运营成本。

一家黄焖鸡店老板的说法验证了这一模式的有效性:上线拼好饭之后,由于订单集中,门店改变烧肉方式,从单独烧肉变成集中烧肉(一锅煮5份肉),把成本打下来后做到比同行更低价。

华泰证券在相关研报中提到过,拼好饭商家以价换量,通过高周转盈利,具有成本优势的商家入驻拼好饭将展开错位竞争提升销量。

拼单改变的不只出餐环节。顺着商家经营的流程再往前追溯,集中采购带来的成本下降更明显。

一家经营15年的知名寿司店老板说,因为拼好饭套餐用料固定、订单单量大、稳定,于是店里用进货量大来和供应商还价,已经能够在采购上把食材单价往下压3-4元。


不要小瞧这3-4元,店里的爆品寿司售价仅3.1元,属于典型的薄利多销,而基于寿司卷制方法,很难通过减少用料来控制成本,采购环节省下来的每一分钱都是利润。

从商家经营视角,很多时候他们需要的是确定性,通过“固定套餐+拼单模式”,可以尽可能减少采购和出餐环节的波动。一位商家说,因为拼好饭上线了固定套餐,在用快驴进货、店里炒菜制餐时可以提前规划。

通过改造商家的采购和出餐流程,外卖成本下探的空间被打开了。

低价的代价,商家的算盘


如果我们盯着成交价看,很容易得出拼好饭商家不赚钱的结论。

中国的生意人有个特点,赚钱的闷声不说,亏钱的大声吆喝,导致外界总是听到亏钱的声音。

我经过调研发现,拼好饭的商家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遍布街头巷尾的地道餐饮小馆,另一类是南城香、齐品达、匠熙小馆、龙人居等区域连锁品牌,还有一类是老乡鸡、永和大王、张亮麻辣烫、蜜雪冰城等知名品牌。这些餐馆有一个共同点:主打平价,性价比高。

在拼好饭模式中,商品定价、营销等工作转交由平台负责,餐馆只需要负责供货,低价的代价是低毛利。

但低毛利不代表不赚钱。有商家向我摊开了自己的账本。


喵小螺螺蛳粉(淮北店)是当地同品类的明星门店,店里5位员工,每个月人工开支1.6万,房租6千,水电气成本3-4千,食材成本2.5万,总成本大约5.1万。淡季店面营收7万左右。旺季叠加拼好饭带来的新订单,月营收能做到14万,其中拼好饭能贡献2000-3000单,对应4万多元的流水。

拼好饭的利润相对较低,每单在1.5-2.5元之间,即便如此,每个月还是为店里带来3000-7000元的净利润。这是纯正的利润增量,因为平台不对商户收取佣金和配送费。而无论经营如何,每个月2.6万的硬成本(房租+人力+水电气)都是必须支付的。

很多人盯着每笔订单的毛利绝对值不放,认为每单只赚一两元,商家吃力不讨好。殊不知,当订单量足够大的时候,总利润也相当可观,而对于部分商家而言,只要能把硬成本覆盖掉,门店不亏损,就已经胜利了。

有一位做烤肉的商家透露了他的算账逻辑:“单价是低了,但是它单量高了,盈利肯定是盈利,但我主要看重的是,高订单量能让店里东西都循环起来,把食材尽快消耗掉,让口感更好。”

益禾堂(马鞍山万嘉南苑店)的店主说,对于奶茶店而言,能卖出去就是销量,就有利润,“卖不出去就只能倒掉,拼好饭无论如何都在帮助店家赚更多钱。”

这也类似于电商零售行业追求的C2M模式:前端汇聚需求,后端摊薄成本。当电商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就会出现定向汇聚需求通过规模化定制来实现极致性价比的企业。


不过,商家做拼好饭确实很难赚大钱,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更适合这个平台。商家运营拼好饭的基本逻辑是:用低客单价爆款引流,再用高毛利菜品来实现后期盈利。

对于很多中小商户而言,上线拼好饭,表面做的是薄利多销的苦生意,但平台为它提供了和大品牌平等的营销机会。我们更应该关注的其实是,商家的其他产品能否承接得住爆款带来的流量。

从这个角度来看,拼好饭不是比主站价格更低的外卖,而是一种全新的外卖供给,低价背后是平台在供给端与商家协商“以量换价”。

不过要注意的一点是,并非所有商家都适合拼好饭,也一定只有少数商家能利用好拼好饭。有人认为机会可能属于以下三类商家:有成本优势的低客单商家,出餐快、易备餐的商家,消费频次高、硬刚需品类的商家。

变化中的消费习惯,被改变的外卖市场


我们知道,餐饮商家赚钱不容易,尤其是在当前的大环境下,不少商家经营艰难,被迫参与低价内卷。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还是大家外出就餐少了,尤其是消费更谨慎了。

一家杭州小笼包的店主对我说,有一家三口是店里常客,送孩子上学来吃早餐,疫情前一人一笼包子、一碗粥或者鸡蛋汤,疫情后就点一笼包子一碗粥,小孩吃饱后大人再回家自己做早餐吃。

一家高端餐厅的经理表示,过去客人来餐厅聚餐,随便一顿能吃好几千,现在高价菜很少有人点了,很多客人自带酒水。

消费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地改变了,理性、平价消费崛起。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平价餐饮的机遇。


拼好饭能快速崛起,正是因为迎合了平价消费浪潮,满足了用户追求性价比的需求,以及部分商户、部分品类的营销需求。

有人担心拼好饭价格过低,商家追逐利润,会在餐品上做手脚。但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知道,拼好饭的订单利润是由商家自己确定的,既然这个价格能做,那说明成本可控,商家没必要搬起石头砸自己招牌。而如果一个商家的拼好饭有食品安全问题,那么大概率线下堂食也会有问题。

堂食的食品安全比纯外卖店更好监管。就我所知,目前拼好饭的商家绝大多数都有实体店铺,并非纯外卖店。

事实上,大部分拼好饭商家就是街边社区的宝藏小馆,地道的夫妻老婆店,食客主要来自附近的邻里街坊,这些门店甚至比连锁品牌更加注重口碑。他们天然具备低价优势——小馆子小门面,老板亲自经营,房租、人工两座大山压力较轻。拼好饭只是在线上还原了商家线下最真实的样子。


一位主营馄饨的拼好饭商家告诉我,他们家的拼好饭和主站外卖在食材、制作上没有区别,只是会适量减少拼好饭的馄饨数量(2个),相当于小份量的版本,核算下来更实惠,更适合单人用餐。

正在加速入驻拼好饭的知名品牌,如老乡鸡、华莱士、塔斯汀、杨国福麻辣烫、蜜雪冰城、沪上阿姨等,全部都有线下门店,食品质量有保障。

我问一个刚“入坑”拼好饭的年轻人,拼好饭最吸引她的点是什么,她说:终于不用凑单就能买到隔壁小区超级好吃的凉卷粉,过去,她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步行1公里或凑够20元起送费。

“拼好饭让我实现了外卖自由。”她说。

-END-

主编丨陈青 统筹 | 杨阳



相关阅读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