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职业餐饮网>>餐饮资讯>>综合资讯>>正文

“万店时代”下的冷思考 : 暴利时代结束,要规模还是要质量?

文 | 职业餐饮网 小鱼整编报道

餐饮业正在迎来“万店时代”!

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餐饮连锁化率预计突破24%,现制饮品赛道更以52%的连锁化率领跑行业。

然而,餐饮从区域走向全国、从1家店到100家店的过程中,面临着无数的难题:

如:规模VS质量如何平衡?区域集中开店VS全国铺开?手工现做VS产品标准化……

日前,在职业餐饮网主办的第三届中国餐饮BOSS大会上,合众合创始人姚哲、姐弟俩土豆粉创始人宋宝民、米村拌饭联合创始人魏延萍、小谷姐姐创始人张可、捞王董事长李裕成、百品日光总裁李科共同就“餐饮企业可做大的逻辑”这一主题,进行了一场精彩的圆桌讨论。希望为餐饮人提供新的洞察和思考。

(以下为圆桌环节演讲实录)


餐饮连锁化当下,规模VS质量如何平衡?

合众合 姚哲(主持人)我做餐饮咨询11年了,一直专注餐饮连锁领域。

餐饮连锁化率这十几年是逐渐攀升的,很多人踩住了时代的红利,但今天我的问题不是0-1的问题,更多的是发展中的问题,最基础的问题。

首先有请几位嘉宾自我介绍一下,然后再回答我第一个问题:规模和质量如何平衡?

(合众合创始人姚哲)

1、姐弟俩土豆粉 宋宝民:二者是因果关系,质量达标后,规模是自然效应

我是来自河南郑州姐弟俩土豆粉的创始人宋宝民。

说到质量与规模,我的理解是它属于因果关系。

如果你的场景力、产品力、组织力、品牌力能过关,质量也是达标的,我认为它的规模是一个自然的效应,而不是我们先追求规模,用一些声音来扩大你品牌的影响力,而忽略你品质这一块。

现在也有很多品牌已经走过这条道路,但回过头来还是要练好内功,回归到基础本质上来。

(姐弟俩土豆粉 创始人宋宝民)

2、米村拌饭 魏延萍:品质先行,扩张要平衡好“供应端、标准化、资源整合”三驾马车

大家好!我是米村拌饭的魏延萍。

2024年米村一共开了837家店,目前全国有1850家店。规模和质量如何平衡,米村在三点上下了功夫:一是供应链端,二是门店标准化端,三是资源整合端。

(米村拌饭联合创始人魏延萍)

一是供应链端,我们所有东西是公司统一配送,门店不能在当地自采,这就要求我们供应链布局要全面覆盖。目前,米村在全国有18个分仓,覆盖13个省、3个直辖市。核心的城市日配,周边的县市隔日配。

二是门店标准化端,首先米村全国都是统一的菜单,没有因为区域不同,个性化而去定制。关于门店运营动作的统一,我们所有员工入职之后都可以在米村学堂学习岗位技能。

其次,是数字化的引进,为了减少门店因店长能力高低而影响门店运营,所以米村在数字化上也是下了大功夫。无论是排班还是营业额预估都是通过智能推送,店长只要校准一下就可以了,保证了它更精准也更省事。

三是资源整合端,我们快速扩张的时候,想要高质量的点位,所以我们走的是合伙人直营模式。在当地招聘有资源的合伙人帮助我们拿下意向点位,帮助店长解决开业前的各项事宜,让店长把精力放在门店运营和管理上,这样双方一起助力开出高质量门店。

所以,我认为首先把品质做好,再考虑可复制化、可标准化,最后达到规模化的结果,这样才能走得更长远。

3、小谷姐姐麻辣烫.麻辣拌 张可:质量和规模并不冲突,风口时代体量也很重要

我是小谷姐姐的品牌创始人张可,其实我觉得质量和规模并不冲突。

从小谷的视角来说,跟姐弟俩、米村不太一样,我个人感受就是在风口时代,我们还是要求更多的体量。很多时候你的体量,对于市场的认知、顾客的认知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个过程中我们踩过一些坑,小谷2018年创立,这个时候,市场已经有老大、老二,并且已经做得非常优秀。

(小谷姐姐麻辣烫.麻辣拌 创始人张可)

当时小谷姐姐是以品质外卖作为一个切入口来做的,虽然外卖已经过了红利期,但是品质外卖还是有市场的,而且外卖还处于高速增长的时期。我不是科班餐饮出身,但当时选的定位比较好,我们选择的是在北京、上海、深圳这些一线城市。这些城市无论是外卖还是堂食的体量都足够大的,以品质外卖作为切入口,无论是卖麻辣烫还是麻辣拌,都是OK的。

但到中后期往下沉市场打的时候发现了问题。因为我们是比较早提出外卖精细化运营的团队,而且做得很细,包括开箱体验,超预期的服务,专业的线上运营团队等。但下沉市场是没有外卖的,只有堂食,而且下沉市场在早期的时候连锁率不高,竞争对手,水平都是差不多的。

越往中期,尤其在2022、2023年的时候感觉到有一些困难,我们开始意识到要切入堂食。单渠道打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不但要做外卖,也要做堂食,堂食要精细化运营,这是第一个我们踩过的坑。

第二个问题,多渠道发展后,存量市场要做更多增量。于是我们开始做全客群,更细节的体验。因为全客群的产品线会延展,工艺要比以前更复杂,所以如果这个品未来达不到标准化,我是不会考虑的。这其实也是有一些问题的,因为太在意标准化,一线城市还可以,但到下沉市场就需要产品更丰富一些,锅气、烟火气更重一些。

现在我们开始调整模型,比如一线城市产品线不用那么全,一个麻辣烫就够了,我们就把一个单品做细做深做精;下沉要全客群,就需要丰富,有更多的锅气,比如麻辣烫可以考虑小锅的加热呈现方式等。

我们从2023年开始沉下来做堂食,2024、2025年,对小谷来说是沉淀的一年。

这是时间的维度,它可能会有一个沉淀,慢慢渗透,慢慢有结果呈现的过程,当好店越来越多,会有一个规模的增长。

4、捞王锅物料理 李裕成:规模和质量做选择,我一定讲究质量

我是台湾人,2000来到大陆。捞王成立14年,规模和质量我一定讲究质量,

如果今天采购,这个鸡20元/斤或者15元/斤,捞王会采购20元的,不是降本增效吗?为什么采购贵的?

(捞王锅物料理董事长 李裕成)

便宜的有生长激素、抗生素。我如果买便宜的,熬成汤,你们能喝得出来生长激素和抗生素吗?其实是喝不出来。但捞王强调用爱传递好味道,食品安全是排在第一位的,第二位是追求口味。我有三个女儿,敢带她们去我门店吃,但很多商家老板是不敢带他的家人去门店吃的。

虽然捞王有一定的规模,采购成本可能比较低,但是来路不明的东西不要、走私肉不要、组合肉不要,我不会让它上到我们的桌面上。因为消费者是我的顾客,他信任我,我就要提供好的东西。如果质量和规模,捞王选择质量。

餐饮品牌大家看得很多,有的三五年没有了,因为割韭菜的人很多。大家扎扎实实给消费者一个健康的产品,是我们认为第一步要做的。至于规模,我有多少消费者,我再扩张。

但加盟没有错,也许捞王到哪天也会走加盟的路,但是现阶段,我们没有掌控好之前,要为消费者负责,为这个品牌负责,我会宁愿稍微走的稳健一点。

5、百品日光 李科:笨功夫做扎实,才能支撑前端品牌的发展

大家好,我是百品日光总裁李科!

(百品日光 总裁李科)


有一件事情很重要就是:要做到以终为始地看问题。

我的顾客不是餐饮企业,而是门店的消费者,我要做一款让自己女儿敢吃的产品。底料有很多的科技与狠活,科技一定不好,那怎么用科技做得更安全,更健康,对供应链来讲恰恰要做很多的笨功夫。

我用差不多十年的时间在新疆把基地做好,把品种做好,建了一家标准化的工厂。负责任地讲,上市公司也来审过厂,基本上没有低于85分的,对我来讲80分以下是不合格的。

做规模一定要做笨功夫,这是我对规模的理解。作为供应链更应该把笨功夫做扎实,才能支撑前端品牌的发展。

顾客要求手工现做VS连锁追求标准化,产品创新该如何发力?

合众合 姚哲(主持人):中国食品工业不发达,产品开发遇到很多挑战。当我们想开发一些产品的时候,其实没有钱,只能参加一些食材展大会,变成采购逻辑,但这根本不是产品开发逻辑。

如今,直营又抬头了,门店又开始手工现作了,为什么?因为工厂供应不了。

那品牌连锁扩张道路上,在产品创新上具体该如何发力?

1、姐弟俩土豆粉 宋宝民:不赚快钱,做更健康、更安全的食品

我已经做了24年的品牌, 20多年一直在产品研发上发力。

首先作为餐饮的参与者,在推动食品安全上,我认为这是做餐饮人的使命。在这一块上,我用十年把土豆粉里面的明矾拿掉。为了把明矾类拿掉,我们用15年的盈利的钱,投资了一个工厂,没有想到连老本都搭进去了。

2017年,给工厂发了一个奖,那个奖杯是噩梦挑战奖,好在我们没有放弃。如果这件事没有做成,我宁愿改行,也不能把有害的东西在市场上推广。

大家都很清楚快餐是高碳水,但高碳水不怕,高GI才可怕。因为它不能去平衡你升糖的指数。我们是去年10月份拿到低GI的认证,作为餐饮的参与者,我认为这是我们应该去推动的事。

其实,未来的十年是餐饮向善的十年。你更安全、更健康,击穿顾客心目当中的疑虑,建立最终的信任,才是我们做餐饮应该做的事。

2、米村拌饭 魏延萍:让口味更广、客群更广,做大众的生意

米村2014年成立,已经走过11年的时间。我们起源于延吉,传承的是朝鲜族美食。在产品开发上,我们遵循的是让口味更广谱一些,让客群更广一些,因为米村做的是大众的生意。

第一,口味酱料上的升级。我们走出东三省之后,发现延吉特有的酱料在外地不太接受,于是我们在这上面进行了优化和调整。比如大酱汤出了延吉之后,这个酱汤的味道不是很受大家喜欢,于是我们就把酱汤的味道调整得更淡一些,口味更鲜一些,让消费者更容易接受。

第二,米村锅气的呈现,米村大部分的产品都是通过石锅和石板去呈现。但之前我们用的是螺纹的石板,容易嘣油,为了让顾客体验更好,我们新开创了凹形石板,再配上防嘣的纸,保持锅气的同时,也能让顾客能吃得更安心。

第三,在就餐场景去开发产品。我们85%的店都是开在商场里,商场里小孩很多,米村就顺势推出了儿童拌饭、芝士玉米,满足更多家庭客群的就餐需求。除了延续我们经典的朝鲜族石锅拌饭、烤牛肉拌饭外,我们又新上了咖喱拌饭,让拌饭的口味更丰富一些。

所以米村在产品开发和创新上,更多的还是延续让受众更广、客群更广的方向去研发。

3、小谷姐姐麻辣烫.麻辣拌 张可:用“麻辣拌”切入市场,靠“香锅烤鱼化”找新增量

麻辣烫比较尴尬,食材足够丰富。我们在品类延长上能做的方向不多,但是刚刚聊到品牌,我思考的维度会更多一些。

在麻辣烫赛道,成熟头部企业已经发展很多年,我们在2018年创立早期的时候,是以品质外卖和麻辣烫作为切入口。

但切入过程中发现了包括口味同质化在内的诸多问题。北京老火锅给了我一些灵感,找到了麻辣拌品类。麻辣拌一开始是在抚顺那边,但它相对小众,没有走出来。

另外,因为麻酱蘸天下,大家天然对这个品类比较认可,再加上它的口味是好的。麻辣烫认知要喝汤,但是它的食材经过汤的稀释后相对会没有那么浓郁,但是麻辣拌因为汤少全靠酱料,所以口感也是完全OK的。

品牌在早期的时候,需要有一个差异化的品类,能够使你快速地切入市场,并且能够被消费者记住。通过麻辣拌这个差异化的品类,我们在市场也能够迅速地被记住。

在2023年存量市场,整体数据处于下滑阶段,我们又在想怎么调整这个战略。因为存量市场还是要做全客群,所以在大赛道不能偏离得太明显,我们能选择的并不多,无非就是麻辣香锅、麻辣烫。一开始我们选择的是传统的香锅,发现了有大量的问题,如产品标准化、同质化、口味不稳定等。

我抱着这些问题去做市场调研,烤鱼给了我们一个思路。我们没有像传统香锅一样,先炸后炒,而是将香锅烤鱼化。同麻辣烫、麻辣拌一样先把食材烫好,然后用液体式“酱料”,再炒制,用烤鱼的方式“上菜”。这样一来,桌面烹饪也成为了一个卖点 。在调整之后,能够明显感觉到堂食的女生客群非常多,小聚的客群也增加了不少。

我今年有一个大的方向,即汤类和拌类的产品做一些差异化,比如,做一些锅气的呈现。

4、捞王锅物料理 李裕成:“调料+锅底”进行创新,食材坚持高标准化

第一,关于调料,捞王的调料,比如芝麻酱、花生酱,五仁酱,都是自家工厂做的。火锅属于大众化餐饮,每个人口味不一样,所以酱料创新一定要做好,而且要求短保,没有添加剂。虽然用长保,成本会降低,但是我也不需要,因为我女儿也会用这个酱料。

第二,关于锅底,捞王不只有胡椒猪肚鸡锅,还有很多锅底,比如番茄锅。

第三,关于菜品,捞王对于食材的标准是最严格的。很多肉品供应商把肉先送到捞王,捞王挑剩下再送到别的门店,所以捞王退货率很高,因为我们要为消费者把关。

5、百品日光 李科:坚持只做一件事情,和时间做朋友

讲创新,必然是工厂绕不开的事情。我既然锁定了番茄这个赛道,一定要在这个赛道做很多不同的事情。

第一,我们是唯一在新疆锁定大约一万亩基地,通过我们的品种授权,来种番茄的企业。我们用了十年的时间,在南疆、北疆试了差不多十个工厂,才选择的唯一产区。好比牛奶中的和林格尔,好比红酒中的波尔多、勃艮第。

第二,我们和上游联袂发布了百品独有的品种。

第三,我们还针对汤锅、面线等不同的品类,用不同的品种来制作不同的酱体。

第四,就是金番茄这件事情,我们用了五年的时间和一个品牌不断地试,目前是全中国唯一的黄金产区。

刚刚讲了那么多,其实就是两件事情:

第一,做上游的没有太多的科技与狠活,刚刚讲到的四件事情不可能用科技与狠活做出来,肯定是用笨功夫和时间做朋友;

第二,虽然我们只做了一个番茄味道,但是基于刚刚的四件事情,我们延展出接近120多种解决方案,这是我们理解的创新。用底层最笨、最长远、最扎实的功夫来应对不同的品类,提出做解决方案。

连锁品牌应该区域集中开店还是全国开店?

合众合 姚哲(主持人)扩张,是连锁品牌的重要战略,那应该是在区域集中开店呢?还是全国铺开开店?各位有怎样的考量和规划。

姐弟俩土豆粉 宋宝民我认为区域品牌和全国铺开是有区分的。首先看老板想要的是什么,如果你想要区域渗透率更高,你就把一个一个城市打透。

我在郑州市75家店,第一个目标是做到150家店。如果150家店还不分流,那就说明我的商业模式是成立的,它就能够符合我们的愿景,成为城市的基础设施。

这样你再开下一个城市,全国铺开自然成立。

米村拌饭 魏延萍:米村现在1800多家门店,基本都分布在华中、华北、东北,还是比较密集的。今年我们的战略是深耕现有的市场,继续加密开店,没有再往新的区域扩张的想法。

合众合 姚哲:这属于区域集中再区域集中,再形成片的逻辑。跟以往的扩张模式不太一样,撒胡椒式的开店和区域集中开店是不太一样的,有一些品类必须要全国开店,比如一些高客单价的必须跟着购物中心走,它的运营能力要很强,区域市场是集中不了的。

小谷姐姐麻辣烫.麻辣拌 张可:我们在郑州区域明显地踩过一个坑,现在没有作为重要的战略城市。当一个品牌头几家店做不好的时候,反而对品牌是损伤,到后期很难在这个城市发展起来。小谷这两年也在调整战略,先打容易打的城市,我们打满之后再陆续规划其他城市,还是要集中。

捞王锅物料理 李裕成:门店拓展分三条主线,我们是在上海成立的,华东适合加密,所以华东是我们的主力;然后是沿海城市,因为捞王是中高端的产品,沿海城市消费力比较高;三是跟万象城、华润、龙湖大型商场合作。

当下餐饮遭遇的4大问题和4大建议

合众合 姚哲:前两天写了一篇文章,当下餐饮的建议,其中有四点再次分享给大家。

第一、招牌≠品牌,品牌一定要有获客产品

现在有很多品牌认为自己挂一个名字就是品牌了,其实它的产品没有获客。你不叫姐弟俩,土豆粉也是可以获客的,同样,鸡汤、拌饭、麻辣烫、番茄也是可以获客的。但现在有很多品牌连获客产品都没有,这是很重要的。

第二、爆品≠单品。单一的产品结构也可以多产品、多系列延伸

大家都在谈品类扩容,一是过于单一的产品结构,如果你有一定的规模与质量,你不能只有一个单品。很多人错把爆品当定位了,我就卖一个产品,其实不是。单品叫单一系列商品,比如牛肉火锅就是由多种牛肉部位组成的,你可以把多种牛肉部位卖掉。过于单一的产品结构是不是可以延展到多产品、多系列?这是很重要的。

第三、过量折扣营销,品牌和品类无底线加密

门店业务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无底线地加密。一是品类在无底线加密,二是品牌在无底线加密,这个市场明明开两百家店,你非要开400家店,管理、服务、质量个个都搞不定。这也是一个问题。

另外,就是过量的折扣营销,很多餐厅折扣营销已经从10%增加到了20%多了。特别是外卖做多了,扣点很高。如果要保持毛利就要拉高定价,要比堂食定价更高,否则亏钱。

第四、投资模型不断膨胀

很多老板犯的错误,不断膨胀的投资模型。你的品牌有名气了,但别人说你low、不高级,所以你本来明明准备投资40万,结果被忽悠投资150万。

中国餐饮已经从生产型企业、服务型企业、品牌型企业到未来的分销型企业。线上营销不是不重要,而是因为线上营销的工具已经变成分销渠道。很多老品牌干不过别人,因为你在线上的分销能力弱。65%的顾客已经在线上购买产品了,即便你门店的海报做得太大,符号做得再强,他到店都跟你没有关系。因为他已经买好了,他只是过来核销的。

这是我今天最后的总结,再次谢谢所有的嘉宾!

-END-

主编丨陈青 统筹 | 杨阳


相关阅读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