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从场景的视角检视餐厅经营。
近日,中国烹饪协会发布的《2017年度美食消费报告》显示,“90后”群体的餐饮消费比重,中餐厅占比仅有19%(总体人群中餐厅占比57%)。酒吧占比21%,蛋糕甜品占比25%,其余的品类占比35%。
年轻消费者更倾向于尝试多元饮食,也更注重用餐体验的时尚性和独特性。餐饮品牌面临着新的挑战。
90 后不再贪恋中餐了
这让我联想起近日登上热搜榜的重庆火锅ktv。火锅和KTV两种业态嫁接在一起,虽然有点另类,但也算是为年轻人聚会的场景,提供了一种新的体验。
吃着火锅,唱着歌,这种操作居然实现了
场景:老概念注入新涵义
上文提起的场景,不是个新概念,译自英文 “context”。指的是一种复合着时空环境与情绪氛围的状态。它的火爆,更多的是因为其被赋予了另外两层新的涵义。第一,不同空间的链接,丰富消费者体验。如盒马鲜生链接了超市和餐厅两种空间,现场买食材,现场烹饪、享用。第二,场景是基于亚文化社群的。如此,更容易建立与目标消费者的情感关联。
群邑发布的《新世代人群洞察报告2017》告诉我们,90后、00后围绕各自兴趣爱好形成不同圈层,他们的消费决策更容易受到圈内朋友的影响。年轻人更在意社群认同,而不是大众认可。
新世代人群的圈层化
悄然增长的夜宵场景
移动互联时代,我们似乎都变成了“夜猫子”。年轻人玩手游,追剧,加班,熬夜是很常见的。《2017年度美食消费报告》发现,仅有20%的消费者没有吃夜宵的习惯,超过六成消费者每周至少吃1到2次夜宵。美团外卖数据分析师表示,2017年夜宵订单量同比增速高达200%。
拼豆夜宵敏锐地发现了这一餐饮消费场景,从外卖角度切入,将经营时间定位在晚7点到凌晨4点。2014年至今累计业绩增长近50倍。支撑其骄人成绩的除了准确地消费场景定位,还有拼豆自建的外卖信息系统。系统沉淀的消费数据,为其菜品研发提供了方向。也更容易找到消费者偏好的菜品和口味。
加班狗和夜猫子的福音
空间的链接,从一种功能穿越到另一种
美团点评的数据显示,去年奶茶果汁店开店9.6万家,关店7.8万家。茶饮大爆发。呷哺呷哺旗下高端品牌湊湊密集发力布局面店,力推“火锅+茶憩”模式。这是要蹭热点的节奏?
显然没那么简单。湊湊的目标客群定位在25-35岁之间的都市白领。他们的休闲时光来之不易,要尽可能为其提供更加超值的体验。火锅瞄准的是亲朋好友聚餐的场景,而茶饮针对的是休闲放松的场景。湊湊在空间设计、环境打造上,颠覆了大家对吃火锅,热火朝天,众声喧闹的认知。在这里既可以享受到高品质的台式火锅,也可以满足非火锅就餐时间,休息、喝茶、聊天的需求。茶饮与正餐可以互为补充。
台式火锅+茶饮
还有更奇葩的空间链接。台湾有家分子药局。药店好好卖药就好了,他家还提供下午茶,而且很独特。不少顾客慕名前来,即便没生病也必须逛一逛的药店。真是惊掉人的下巴。
从空间设计上,药店属性被模糊化,展架上的药瓶看上去更像是艺术品,配合盆栽、木质家具。给人新奇之感。大厅中间的木质吧台,可以喝着一杯咖啡或其它饮品,休息一下,或者与店里的药师聊聊健康方面的话题。
药店里的下午茶
当餐饮消费成为社群认同的象征
胡桃里是一个混合多样场景的存在。餐厅、咖啡馆、酒吧是为都市年轻人工作之余开出的舒缓压力、休闲娱乐的“药方”。
胡桃里的定位是文艺混血儿。而这样的定位不仅仅是体现在空间和餐品设计上,还体现在活动和服务中。想象一下,一个开设插花、品酒和音乐相关课程的地方,哪儿是一家餐厅,简直就是美好生活讲习所。对向往品质生活,崇尚“小确幸”的年轻人而言,杀伤力极大。也因此,胡桃里可以实现从午餐到下午茶到晚餐到夜宵的自如切换。
胡桃里的社群活动
正如吴声所言,社群是场景的动力机制。只有场景触及了亚文化,触动了社群的认同,才会引发强大的传播声量和营销势能。
结语
餐品和服务不能止步于满足什么人群的需求,还要进一步分析和满足这一群体在什么时空环境、什么情境下的需求。
正是在对办公室白领,熬夜加班,希望犒劳自己地准确判断基础上,拼豆夜宵明确了自己的餐品品类和外卖方式。湊湊选择茶饮,也是看中了茶饮在年轻人休闲、交流、聚会中的价值。胡桃里将美好生活、文艺范儿的价值观,不仅通过餐品、空间营造,还通过音乐、各类活动传递出来。让消费者不仅享受到了美食,还给他们一种生活方式的认同感。
带着场景的视角,从餐饮品牌具体情况出发,思考如何为目标消费者提供更多价值感,如何建立与他们的情感连接。将会让餐饮品牌看到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