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职业餐饮网>>餐饮资讯>>综合资讯>>正文

一年21万家餐厅倒闭,败在这些死穴上!

2017年全国餐饮门店数达581万个,比上年下降3.48%,也就意味着在过去的一年,全国共有21万家餐厅倒闭关门!

活下来的餐厅都是相似的,而那些倒下的餐厅,却各有各的死穴。

就在前天晚上,外卖品牌优粮生活合伙人闫寒,以自己亲身经历的三个案例,分析做餐饮,到底有哪些不能碰的死穴。

以下是闫寒的直播课程实录。

(外卖品牌优粮生活合伙人:闫寒)

定位不准确,开业两周就倒闭

第一个案例,是我身边一个朋友开的店,专做30厘米大汉堡,试吃时在朋友圈引发了各种刷屏、点赞。

然后他就信心满满筹备开店,因为没有太多钱可以投,就选择了做外卖店,而选址,选在了北京东三环的CBD白领聚集区。我当就觉得这个项目不太靠谱。不出所料,两周就关闭了,这是我见过从开门到关门是数一数二快的。

(图片来自环球网,与文中品牌无关)

他到底经历了什么呢?

其实一开始的生意还是很好的,因为他平常交友广泛,这个东西一发出来,身边的朋友抱着尝鲜、好玩的想法点来吃,吃完之后迅速晒图,引起第二波单量,但是起了两三波之后,单量马上就停下来了。结果第二周就撑不下去迅速关门。

分析一下,其实败局就败在四个点上:

1

败在人群定位

娱乐性质餐饮开在CBD,白领不买单

北京CBD区以白领为主,无论是“高端白领”还是“屌丝白领”,他们工作都很忙。

而30厘米大汉堡,娱乐性质更多一些,比如朋友聚会、娱乐场景,工作日午餐场景吃这个东西是很浪费时间的,谁会在上班的中午天天点30厘米的大汉堡呢?而且大汉堡是需要六、七个人凑着一起吃,这个对白领来说也不太容易。

其实他可以参考披萨的定位,比如大学生宿舍一起吃,如果开在大学城,或者年轻人聚集比较多的社区,没准还能多活一段时间。

2

败在产品定位

外卖产品没有复购率,就没有生命力

复购,是外卖的生命线。也就是外卖产品要日常、吃得惯、平价,因为外卖覆盖的就是周围三公里,要是做一个特色的东西,顾客几个月甚至半年吃一次,是支撑不起一个店的。

目前,盖饭类、米饭炒菜类、麻辣烫、麻辣香锅,这些食材比较丰富的东西,比较符合外卖的产品定位,因为顾客每天可以换着样去选择。

你做一个30厘米的大汉堡,大家一看很陌生,只有少数人为了尝鲜会选择,而选择一次可能就不会吃第二次了。所以初购率、复购率都不算高,这是产品定位上的失败。

3

败在价格定位

价格与价值不匹配,虚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一个30厘米大汉堡,定价是170左右,五、六个人一起吃,人均还得30左右。这个定价其实很无厘头,因为汉堡成本没有那么高,他定这个价格只考虑一个因素,就是利润率必须高。

而北京在2015年,15-25元才是最正常的外卖价格定位,你本身做了一个需要五、六个人凑齐才能吃的餐品,人均还在30左右,还不如去吃个麦当劳。

所以,价格没有定位到日常的价格上,与价值不匹配,是价格定位的失败。

4

败在渠道定位

新、奇、特产品更适合堂食,不适合外卖

所谓的渠道定位,就是做堂食还是做外卖。而这个朋友以外卖作为自己的渠道,就注定失败了。

首先,30厘米大汉堡,属于比较新奇、体验感比较强的产品,如果做堂食,多投些钱在门店装修上,在北京东三环打造一个潮流的、做大汉堡的店。用现在流行的话是:你在全北京年轻人心种下草了,他们总是会想着过来拔草。

这样面对的流量就是几百万人的基数。如果用外卖做渠道,受限于范围,基数就只能是十几二十万人,差了几十倍。

所以建议大家,如果是一个很新奇、很新鲜、很有创意的产品,最好做堂食店,因为全市独一家,全市的流量都会被吸引过来。

小结1:

万事始于定位,复盘一下大汉堡的败局,实际上是每一步的定位都没有想清楚,最终开业仅两周就倒闭。

所以,如果大家有什么新、奇、特的创业点子,一定要往后多想几步,这些死穴你会不会中招,毕竟开餐厅还是一个风险很高的事情。

众筹餐厅是个坑,成功全靠撞大运

众筹餐厅这些年一直很火,第二个案例,就是7年前我亲身参与的一个失败的众筹项目。

当时是2010年,微博大V五岳散人牵头、众筹500万、200多人参与的。我作为微博一个“小愤青”,也积极响应,投了几万块钱。

这个众筹看起来特别靠谱,有微博大V牵头,不缺钱;参与众筹的各行各业的能人都有,不缺人。我们当时想,光是200多个股东们带朋友来吃,也能把这个饭馆养活了。于是就盘下了一个叫“山里江南”的鲁菜馆,连名字都没改,简单装修一下就开业了。

(微博大v:五岳散人)

但开餐厅这件事,怎么可能是想象的这么简单!

2010年11月开业,前一两个月生意还可以,董事长发喜报说一天营业额1万多,已经取得盈利,大家欢欣鼓舞,还畅想说以后在众筹个幼儿园、快餐厅之类的,现在想想真是在做梦。

到2013年初,餐厅就因为经营不善倒闭关门了,只活了一年多,很多股东甚至到现在都不知道这个项目为什么失败。

1

败在品牌

没有品牌意识,在消费升级时代就是找死

餐厅名字都没改,用上一家店的招牌“山里江南”,这实际上是拿一个已经是失败的品牌,没有经过任何改良,就重新开张了。

可以看到这200多个股东,几乎没有人会在意这个餐厅的品牌是什么样子。大家只考虑到,有五岳散人大V牵头,这么多股东参与,而对品牌没有任何专业的考量。

“山里江南”,一眼看上去要么是山里野味,要么是江南菜,打死也想不到是做鲁菜的。

所以这个失败不是因为我们做错了什么,恰恰是因为我们在品牌上什么事情都没有做。2010年已经有消费升级的苗头了,我们这么搞品牌,简直就是找死,能活一年多就是烧高香了。

(消费升级下的北京特色餐厅——局气)

2

败在营销

营销是个系统工作,光靠微博大v 不可持续

餐厅开业以来,没有做任何系统的营销推广,基本就靠五岳散人老师在微博上拉流量,股东带着朋友过来吃,但是这样的流量能有多少呢?

整个餐厅连组织做个海报、发个传单都没有,这对于一个新开业的餐厅开说,在营销上是完全站不住的,牵头人再大V也没有用。

3

败在管理

老板不仅要强势,更要把全部精力投入餐厅经营管理

众所周知,众筹最忌讳的就是没有强势CEO,股东太多,谁都能说了算。而我们的情况恰恰相反,CEO五岳散人老师是一个很成功的商人,也是一个很成功的文化人,我们对他很崇拜,他在团队里也是说一不二很强势。

问题出在管理上。一个餐厅,需要老板将其作为自己唯一事业,才有可能做好。

但是散人老师有很多很多业务,微博得维护,还投资了很多项目,还有跨境电商的生意,真正能够投入到餐厅经营管理上的时间是有限的。而我们股东中又没有一个专职的有经验的人来管这个餐厅。

所以,虽然CEO是强势的,有资源有能力的,但是没有把足够多的精力放上来,200多个股东也都是指望着去分钱,而没有想着去干活。整个项目在经营管理上相当失败。

小结2:

虽然时隔7年,现在考虑众筹,跟当时的道理是一样的,要对众筹项目的各个因素全面判断:

老板能力行不行;

产品有没有竞争力;

是不是有专业人员全身心投入做CEO;

老板愿不愿意投入足够多的资源和精力在餐厅上……

这几点考虑清楚后,再决定要不要参与一场众筹。但是非常遗憾的告诉大家,这些要素都具备的项目,我觉得牵头人可能优先考虑自己全投,或者找专业投资机构参股,众筹永远是下下策。如果能够遇到,那就是撞大运了。

盲目依靠外部力量,扩张越快死得越快

餐厅规模化扩张,对餐饮老板来说,就像一个毒苹果,看着诱人,吃下去可能致命。第三个案例,就是败在扩张上的一个品牌——Mama Box(妈妈便当)。

Mama Box是最早一批做外卖连锁的,含着金汤勺出生,在优粮生活还在苦哈哈发传单的时候,它就拿到洪泰基金500万天使投资,全城开店速度非常快,做得风生水起。

我当时还把它当作假想敌,制定一系列策略,但到2016年,就很少看到它的门店了。从在风口上被吹上天,拿到500万投资,到全部关店,不过短短一年时间。

品牌没有价值核心,依靠补贴盲目扩张

首先Mama Box的产品,用的是飞机餐的加工方法,中央工厂做熟,送到门店加热,可以说产品是相当难吃了。

能开这么多家店,有这么多单量,纯粹是因为拿到投资,再加上平台补贴,做大额满减,吸引了非常多的新用户。

但是这样的扩张仅仅是依靠外部力量,并没有解决自己产品的问题。随着外卖平台补贴的缩减,新用户没有留存,单量骤降,钱烧玩了,就迅速关店,成为外卖行业的“先烈”。

自己的产品本身没有什么价值,依靠平台补贴发展起来了,这属于外部条件。我还没见过依靠外部条件发展的很顺利的项目或企业,所以品牌的价值核心应该是向内去寻找。

如果品牌没有价值核心,产品、运营、体验都不过关,就去盲目扩张,只能是扩张越快死得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