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职业餐饮网>>餐饮资讯>>综合资讯>>正文

遭“暗算”中餐深陷“健康门”

“芥兰鼠”风波:1月29日,纽约CW11电视台在接到一女顾客投诉后,在没有可靠证据的情况下报道了当地一家中餐馆“芥兰鸡饭”中混有老鼠肉,在华人社区引发轩然大波。当地华人社团曾多次组织数千人走上街头抗议,要求电视台公开道歉,但对方以新闻自由为借口拒不认错。为此,华人社团除向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提出申诉,要求对电视台的不实报道展开调查外,还决定从4月起在每月的第一个星期一组织群众前往该电视台的大楼示威,直到电视台妥协为止。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芥兰鼠”风波还未消除,中餐在美又遭遇“健康门”。

  日前,美国大众营养组织一则指导消费者在中餐馆用餐时科学点菜的报告,在美联社记者笔下竟然成为了“中餐有害健康”的证据。这篇被冠以“研究表明中餐馆食物不利健康”标题的报道,还被不少当地主流媒体转载,引发了美国中餐行业的强烈反应。

  营养报告提供点餐窍门

  成为媒体借机炒作噱头

  3月20日,总部在华盛顿的民间组织大众营养健康科学中心发表了一篇调查报告,称中餐馆某些菜肴中的盐和热量含量较高,并据此为喜欢在中餐馆享用偏甜和偏油菜肴的美国人提供点菜时的健康小窍门:多点蔬菜类和汤类菜肴,并且在用餐时适可而止,把多余的菜肴打包带回家,切忌因贪图美味而暴饮暴食。此外在食用过程中尽量使用筷子或叉子,以免吃下过多的汤汁等等。

  客观来说,这份报告没有表现出和中餐馆作对的意图。事实上,这份即将刊登在该组织出版的《营养行动健康通讯》杂志4月号上的文章还指出,中餐仍是美国人外出就餐时的最爱,由于烹调以植物油以及海鲜、家禽、蔬菜为原料,中餐中所含的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较低,可以减少心血管疾病。报告还说,自从该中心15年前开始把中餐作为调查对象以来,市面上的中餐没有变差的趋势,而典型的美式餐馆中的食物却无法担当这样的评价。

  美国报道肆意“引申”

  指责中餐多盐有害健康

  没想到,一石击起千层浪。这则原本平常的餐饮报告之所以引起高度关注,是因为被美联社记者提炼成了一条颇为耸人听闻的健康新闻,并引来包括CNN在内的多家主流媒体的后续报道。其后,美国东西海岸的华人餐馆从业者不约而同地作出强烈反应,称有关中餐多盐、高热量的指责与事实不符,这份报告及相应的媒体报道充满了“傲慢与偏见”的歧视,抹黑了受公众欢迎的中餐。

  华人餐馆从业者认为,该报告有以偏概全之嫌,实际上许多中餐馆的菜肴少油少盐又符合健康标准,这则报告的出笼显示美国主流社会对中式餐饮仍然缺乏全面了解,而且东西方文化对健康及营养的解读也有所不同,华人餐饮业应联合开展相关市场推广活动,让公众了解更多有关中餐的信息。

  纽约全美亚裔餐馆反暴联盟主席黄克锵对当地华文媒体表示,美联社的报道与上世纪70年代主流媒体有关华人餐馆使用味精可以致癌的新闻报道如出一辙。他说,主流媒体以健康或科学为幌子,别有用心地将华人餐馆的所有菜式列入不健康、不营养的范畴,全面破坏华人餐馆声誉,打击华人赖以生存的经济命脉。

  撰写方为中餐鸣不平

  称“媒体报道改变原意”

  报告撰写方之一的“科学公益中心”(CenterforScienceinthePublicInterest,简称CSPI)在这份报告的导言首先指出,谈到出外用餐,中餐是美国大众的首选最爱,而且这应该要归功于中餐业者的自爱,包括大都使用植物油、不用奶酪、食材有大量海鲜,“最棒”的是有很多蔬菜。

  报告指出,虽然有的中菜含高油脂,但因为使用非饱和油脂的植物油,可降低坏胆固醇,而不会升高坏胆固醇。但报告指出有的中餐馆的菜太咸,一不留神,也会吃下大量卡路里。

  科学公益中心营养部主任邦妮·李布曼(BonnieLiebman)21日对该报道表示:“媒体报道改变了我们的原意,我们的原意是:中餐有多盐的问题,但中餐已经是当前市场提供的食物中较好的一类。”

  发展出路在于自我提升

  加强与美沟通必不可少

  面对外界压力,在美的中餐从业者除了理智看待和积极应对之外,还应从以下两方面寻求发展出路:

  首先,促进中餐业自身的不断提升。目前,许多中餐馆靠的还是低价竞争,中餐摆脱不了低档菜式的印象,这与日本餐相比更是明显;一些中餐馆卫生状况有待改进,给人脏乱的印象,与主流餐馆相比还有差距。中餐虽然博大精深,但建立在现代营养学、卫生学等基础上的研究,还远远不够;中餐的规范化、卫生化作业也有很长的路要走。一些确实有害的烹调方式,要加以改进。过去一段时间,中餐就大大减少了对味精的使用,这就是一个正面的例子。而主流的一些科学合理的潮流,如对清淡,保健的要求,要及时跟进。

  其次,加强与主流社会的沟通,减少和消除对中餐的误解。这次事件,和其他类似事件的一再发生告诉我们,华人必须主动出击,而不是被动迎战。这就需要中餐从业者,尤其是行业协会,加强与美国主流社会相关研究机构配合,不断拿出有说服力的中餐研究成果,并向主流社会大力推广。

  非常评说

  经风历雨,直面“傲慢与偏见”

  纽约中餐馆“芥兰鼠”事件一波未平,又有美国营养研究机构报告称美国中餐馆菜太咸热量太高。中餐,近一段时间来在美国“麻烦”不断。

  对于CSPI的报告,尽管我们尊重其科研态度,但正如许多人士已经指出的,他们将几道美国化中式快餐,用来代表无比丰富的中餐,长年盯着几道菜而无视中餐这些年的变革,就有管中窥豹和刻舟求剑之嫌。

  如今,中餐依然是华人在美的第一支柱行业,中餐馆还是众多华人的安身立命之所。据美国中餐协会统计,美国的大小中餐馆已有5万多家,从业人员达30多万人。如果加上餐具、食品、运输等等许多相关行业,人数更多。因此,中餐的毁誉对华人生计的影响,绝非小事。

  然而,多少年来,美国社会对中餐的各种非议不绝于耳。除了CSPI报告外,还有中餐被指责滥用味精,烧鹅、月饼、粽子被指责处理和存放方式不当等风波。最近,纽约还发生了指责中餐馆烹饪老鼠的“芥兰鼠”事件。这里,既有文化冲突的因素,也不乏种族歧视的成分。

  然而,中餐就是在风风雨雨中成长,变得更加丰盛和健康。尤其是最近十年,随着中国各地移民的大增,中美交流的频繁,粤菜一支独秀的局面被打破,“杂碎店”的水准也早被突破。川菜,湘菜,江浙菜等各大菜系,各省各地风味,也纷纷进入新大陆,甚至中国的一些名餐馆,也在美国开设分店,现在,尤其在华人密集之地,吃到地道的中餐已经不算难事。近年来,一些中餐业者采用连锁经营,规范作业等现代的经营方式,成功打入主流餐饮业。

  然而,这并不等于中餐可以固步自封,对各方的批评可以充耳不闻。不能以“我们的祖宗吃了几千年,哪里会有问题”这样的心态来对待各种意见,更不能以民族感情来取代科学精神。除了积极地直面各种压力和歧视外,严格自律、健康发展,是一条必由之路。乔梅

  深度关注

  “鼠肉”风波留遗患 提升形象刻不容缓

  对于该事件,有分析人士认为,在经历了不久前“芥兰鼠”风波后,美国华人餐馆业几乎成了惊弓之鸟,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有人会担心这次事件是主流社会新一轮抹黑中餐“阴谋”的开始。不过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并没有迹象表明有关中餐不利健康的报道将会影响美国中餐馆的生意。洛杉矶一位中餐馆老板表示,由于大部分中餐馆的顾客仍以华人为主,相信这则报道不会对整个中餐业造成影响。

  另外,自“芥兰鼠”事件后,纽约地区及全美各地的中餐馆都遭受打击,在对外抗争CW11台歪曲报道的同时,全美华人餐馆联盟主席黄克锵也深感提升华人餐馆在全美的形象是当务之急。为此,该联盟3月20日开始了一项调研工作,该项调研将围绕华人餐馆现状、服务水平、餐饮质量以及劳资关系等方面展开调查,为将来汇总全部资料并推出全美华人餐馆行业标准做准备。

  大众视点

  中餐健康与否 店主食客各抒已见

  旧金山华埠部分餐馆业主及营养专家当地时间3月23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就此作出回应,指出其误导之处,一些消费者也随机谈了自己的看法。

  东华医院注册营养师梁丘伊文:凡事不能一概而论,不应以偏盖全。有些中餐馆菜肴中确实存在多油多盐而导致热量及钠成份过高,但不是所有中餐馆都如此。中餐普通蔬菜及谷类中所含脂肪与热量都是偏低的,热量及钠含量高低主要看厨师的烹调手法及菜谱如何搭配。

  华埠卫生局营养部经理王佳慧:美联社消息称“一盘炒蔬菜里也有900卡路里热量和2200毫克钠”,炒菜中卡路里含量高低直接与用油量多少有关,该篇报导多以油炸食品为例,卡路里钠含量自然会很高,这样泛指中餐菜肴是不公平的。

  康年酒家经理潘维德:广东菜讲究清淡,倒是用餐的游客(以白人为主)常常往菜肴里添加酱油、盐等佐料。

  宁阳总会馆主席林炳昌:中国菜肴历史悠久,享誉世界,堪与法国餐并驾齐驱。虽然某些中餐菜肴比如北方菜味道较重,所含卡路里及盐份相对较高,但饮食文化因地制宜,不能因此而否定中餐的价值。

  美国顾客Monica:我很喜欢中餐,经常和朋友去中餐馆用餐,中餐味道鲜美,有益健康,我吃了这么多中餐也没有发胖或高胆固醇。

  美国顾客Veronica:华盛顿的中餐馆较少,我到旧金山吃正宗中餐是来此旅行目的之一,我有很多朋友都喜欢吃中餐,我们吃了这么多年都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