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博
随着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之风深入人心,一些昔日觥筹交错的大饭店如今门庭冷落。可是有记者暗访发现,各种公款吃喝依然红火,只是有从公开转入“地下”的趋势——— 会员管理,20万元是最低门槛;预约消费,一天只接一拨客人……为公款消费提供“掩护”的,就是所谓的“私人会所”。(据2月27日中国广播网报道)
高档烟酒纷纷降价、高档酒店门庭冷落,如今已是全国不少地方的普遍现象。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各地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转变作风以及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各项规定,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对此,广大群众无不拍手称快。但公款吃喝转入“私人会所”的报道又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公款大吃大喝、铺张浪费等不良作风和现象是多么顽固!
公款吃喝之所以向“私人会所”转移,根源在于“需求”。长期以来,在一些公务人员那里,“一顿吃掉一头牛”已经成了常态和习惯,因此,面对严令,难免会动起“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心思。而一些“私人会所”正是瞅准了这一点,才会费尽心思地为这些老饕们打掩护,以便从公款吃喝中获取巨额利润。如此一来,双方自然是一拍即合。
公款吃喝向“地下”转移的危害不容小觑。“如果有人打坏了建筑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复,别人就有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 社会学当中著名的“破窗理论”告诉我们,环境可以对人产生强烈的诱导和暗示,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效仿,甚至变本加厉。同理,如果我们把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比作一栋建筑,那公款吃喝向“私人会所”转移无疑就是第一扇被打坏的“破窗”。假如对此听之任之,就难免会给公众造成“隐蔽起来公款吃喝不会有事”的错觉,既可能让更多的人“见不贤而思齐”,也可能催生出更多的“私人会所”式的隐蔽的腐败方式。因此,必须通过进一步加强管理、强化监督等有效措施,快速彻底地修补这扇“破窗”。
厉行节约任重道远,需要有长期“战斗”的准备,需要从新情况、新问题出发,不断采取相应措施,加大整饬力度。只有这样,才能根除各种拿着公款奢侈浪费的现象,也才能让勤俭节约的新风劲吹长刮。
(来源:河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