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职业餐饮网>>餐饮资讯>>经营资讯>>正文

在乡镇开餐厅可能并不是一个好主意

农村人越来越富裕,在乡镇开一家餐馆是个好生意吗?这个故事或许能告诉你一些现实。

1 、村里人的钱包越来越鼓 也更愿意下馆子

农村变化太快了。印象中从2010年开始,几乎每次回家都会看到巨大的变化。

也许很多人无法想象,当年高考填报志愿时,两千多户的村子里,竟然连一台电脑都找不到。

可是,仅仅过了一年,也就是我上大一的2011年。像事先约定好的一样,村里几乎每家都装上了电脑。

到了2012年,村里的土路都变成了平整的水泥路。村东头,已经只剩下一间瓦房,那是一个没有后代的老人所居住的地方。其他人家,都盖起了2层高的小楼。

接着,空调、冰箱、太阳能、智能手机、汽车,这些大件消费品都出现在了村子里。

村里人的钱包在这几年中迅速的鼓了起来,下馆子吃饭的人逐渐多了起来。一时间,镇子上出现了诸如岭南啤酒鸭、王记烩面等许多家餐馆。

2 、老舅开了家餐馆

我曾以为,乡镇餐饮市场会从此活起来。但一位远房亲戚的遭遇,让我彻底断掉了“回农村开餐馆,从此过上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幸福生活”的想法。

2015年,老舅所在的村子整体拆迁。老舅家两个院子,得到了政府一次性拆迁补偿款72万。年轻时曾经在信阳学过厨的老舅,拿出30万开起了一家信阳炖菜馆。

12月底,餐厅正式开业。距离春节只剩不到一个月,不少外出务工的村民逐渐返乡。因为味道好、份量大、价格实惠,老舅餐厅的生意出乎意料的好。周围几个村的村民对老舅交口称赞,都说老舅能干,有头脑。

但好景没有持续多久,祸事就来了。

3 、街头混混常打白条

2016年3月的一天,临近中午,一帮平均年龄20岁左右的年轻人进店吃饭,8个人点了二十多个菜。两三个小时后,酒足饭饱的几个人起身就走,毫无结账的意思。

当老舅提出还未结帐时,其中一人竟破口大骂,还想动手打人。带头的人拦住了,对老舅说,过年打牌钱输光了,先记到账上,有空再还。

老舅忍了,他不想把事情闹大。然而,此后这群混混经常“光顾”,次次都是打白条。

问老舅为什么不报警?他苦笑,“这种地方,报警过去人家也不当回事。即便出警,最近的派出所开车到这里至少也得20分钟,人家早打完你跑了。”

我无言以对。的确,在公权力难以到达的地方,弱肉强食就是生存法则。那一刻,我突然想到,有老板曾说过,慎入基层,那里的规则不健全!

4 、招人烦的“熟人”

除了总爱来找事儿的混混,另一个让老舅心烦的,是农村根深蒂固的熟人文化。

经常有人在结账时埋汰老舅,“乡里乡亲的,来照顾你生意,你就不能优惠点?”、“不认识我是谁啦?我是你姥姥的二叔家的孙子,咱是老表嘞,给我算便宜点呗?”

老舅说,以前他跟人聊天,每次都会往上倒两辈,经常聊着聊着就发现对方是自己的远房亲戚。把关系缕明的那一刻,两个之前不认识的人,关系瞬间会亲近许多。

现在,每当听到这些攀亲戚的话他就头大。打折优惠吧,自己辛辛苦苦开餐厅也挣不了几个钱;不优惠吧,又感觉面子上说不过去。

老舅说,他以后跟人聊天,再也不攀亲戚关系了。熟人、亲戚、面子……成为老舅向前奔走最坚实的拖后腿者。

5 、乡镇餐饮的“潮汐性”

如果说,上边两个原因是“疥癣之疾”,那么乡镇餐饮本身强烈的“潮汐性”就是“心腹之患”。

农历腊月、6月份的麦收时节,收花生的9月份,村里外出打工者会返乡帮忙。这个时候,餐厅的生意通常很好。但是,剩余时间,就几乎没有生意。因为多数人还是在家做着吃。

这里无山无水,没有旅游景点,所以做“农家乐”更是想都不用想。“你总不能硬拉着人家来餐厅吃饭吧?”老舅说。没人,没现金流,没钱采购新鲜食材,人更少,更没现金流……餐厅最后陷入了死循环。

6 、转让餐厅,替儿还债

老舅本想坚持到17年底。可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来了。从2015年拆迁过后,周围几个村子逐渐出现了“赌博”之风,一局牌小则10块20,多则成百上千的玩。

老舅的大儿子沾上了赌博。觉得这样来钱又容易又快,想多赚点。后来输了,输了以后总想把输的钱赢回来,可再也赢不回来了。

老舅曾经气得把大儿子吊起来打,可是没用。打完消停一段儿,继续赌。2017年11月份,催债的人找上了家门。不得已,老舅把餐厅转让还了债款。当初的30万投资,至此血本无归。

后来,听说年已50的老舅在山西找到了一份安装通信器材的工作。大儿子没脸回家,从此和家里断了联系,原来的餐厅已经被一个外地人接手,村里再也没有人夸老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