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靠抄袭上位的餐厅不少,最典型的是香港某导演以亲戚的称呼的茶餐厅,首先被山寨到了广州。然后广州的老板又山寨这个山寨,用了另一个亲戚的称呼开了另一家,然后陆陆续续各种亲戚餐厅布满了广州。再往前追溯,上世纪90年代初,某餐饮集团每开一家酒楼,都是用一个香港的名牌餐厅的名字,将香港名牌餐厅山寨个遍。后来香港正主来到广州开店,这才发现名字在多年前已经被注册,而且这个餐厅名字也已经很出名,出名难吃的出名。更甚的是最近火爆的与金庸小说沾边的川菜餐厅,也被人山寨。从出品到餐具,甚至菜牌也被人原封不动地扫描翻版。我们不敢想象,不久的将来,这种靠抄袭上位的餐厅逐渐成为了新餐厅的常态。
畔溪、陶陶居、太平馆、惠如楼、莲香楼、大三元、大同酒家、荣华楼……多好的名字!现代的老板们你们怎么了?有人说,时下太文雅的名字已经不符合人们的口味,我们应该大俗,朗朗上口,只要菜品抵食夹大件就不愁没生意。这抵食夹大件里面已经没有味道这一概念了,更别说继承传统味道这一高大上的历史责任。当你说他们做出来的咕噜肉味道很怪,不像以前吃的那样。餐厅老板便一本正经地说:“我们秉承的不是传统的味道,东西融合、兼容并收本来就是广府菜的特点。正所谓有传统、无正宗嘛。”貌似说得很对。
其实,这抵食夹大件的内涵已是与原先东西融合、兼容并收的概念貌合神离。不少餐厅老板们认为,只要外形创新就成,口味嘛,过得去就算了,没那么多时间去研究,抓紧时间赚钱嘛。把工夫花在抵食夹大件上,一律低成本,高毛利。而本来追求极致品味的那群“食客”也会在价钱上低头,“食客”沦为了“吃货”。只要是价钱便宜,门口就排满了等位的人龙。在广东,从来就没有“吃货”这一词汇,餐厅业者或者媒体以前对饮食爱好者都尊称为“食客”。我认为,“食”知其味也,“吃”则只求果腹尔,不一样的含义啊!
所庆幸的是,还有很多的餐厅,也深深地感到要在盈利之余负起保存饮食文化的责任,在亏本的情况下,在菜谱上也要保留几道传统的菜肴。又有业者专门推动厨师团队去做充分的资料收集,开发研究,把传统的菜式一一重现。虽然每一道菜的成本超级高,很难推出市场,但他们还是将菜式和口味传承下来,静待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