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村子不简单:300来户,860多人,却有120多个男人在全国各地当厨师。其中,有30多人当上了厨师长,包括五星级酒店的行政总厨;还有20多个人拉起了自己的厨师队伍,当起了饭店厨房里的“包工头”……
这个村子,是衢州龙游的下杨村。这个村里当厨师的男人们每年带回来的存款至少有1000来万,他们用大勺,在家乡“炒”出一个生活富足的新农村。
“厨王”他爹:
喝着茅台,享着清福,爽
虽然当了一辈子农民,可74岁的孙松元现在最喜欢喝的酒是茅台,每天都会来两口。
茅台酒是孙老汉的四个儿子送的。逢年过节,四个儿子开着小车,成箱成箱地往孙老汉这里搬好酒。
如果说下杨村是名副其实的厨师村,那么孙老汉的四个儿子则是下杨村名副其实的“厨王”——
1987年,孙老汉的大儿子孙雪琪到杭州做厨师,拉开了下杨厨师闯天下的序幕;
孙老汉的二儿子孙雪平如今是苏州一家五星级酒店的行政总厨师长,月薪都在20万开外,是下杨厨师里名气最大,收入最高的一位。
大树底下好乘凉,孙老汉的三儿子和四儿子则跟着孙雪平在苏州餐饮界混得风生水起。
苏州和杭州,如今真正成了孙家四兄弟的“天堂”。儿子们好多次都叫父母出去享享福,可孙老汉不愿离开故土,于是,儿子们用茅台酒来孝敬老父亲。
“我端起茅台酒,就想起和几个儿子在一起的日子,没想到做厨师也能赚大钱,真好啊。”老孙笑眯眯地说。
“小厨”他娘:
“厨师儿子”比“外企闺女”赚得多
60岁的吴金英在村道上逗着孙子,和熟人们打着招呼,不时爽朗大笑,她现在的主要“工作”,也是伺候老伴和管孙子。
吴金英的儿子周智孟今年35,也是一个厨师。在下杨村,周智孟只能算是个“小厨”:他目前在杭州市大关小区附近开了一家小餐馆。
周智孟没上过大学,从小就喜欢在灶台间露一手的他找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杭州的一家餐馆打工。
几年后,小周就开始另起灶台当起了小老板。如今他一年也有30万元左右收入,很快就在老家修起了别墅,儿子让爷爷奶奶照看着。
“他说等赚够了在杭州买房子的钱,就把我们一起接过去,我就可以天天看西湖了。”吴金英笑哈哈地说。
其实,吴金英还有一个女儿是典型的都市白领:重点大学毕业,在杭州的一家外企觅得一职。“当厨师的儿子比大学毕业的女儿赚钱多点,儿子肯定在女儿之前在杭州买房。”吴金英这样预测。
“厨村”里的“总厨师长”:
村子不富裕,肯定是因为没特色
50岁的黄茂江是下杨村党支部书记,在厨师村里,他才是“总厨师长”。
黄茂江也是烧菜高手,“家里的家常菜是老婆烧的,不过一旦来客人都是我烧的,我最拿手的菜就红烧狗肉和红烧野猪肉。”
在黄茂江的记忆里,村里从来就是男人烧菜比较厉害,“这里的男人烧菜悟性很好,什么杭帮菜啊淮扬菜啊一学就会,所以这里的口味五花八门,家家都有自己的独门好菜。”
改革开放让下杨村由来已久的厨艺变成了财富:如今,在全国各地的酒店里,有30多名厨师长是下杨人,有20多名各家饭店的厨房“包工头”是下杨人。
“在长三角地区餐饮业内,只要提提‘下杨厨师’,几乎没有不知道的。”黄茂江说。
如今,下杨的厨师大军每年带回来给老家的存款都有1000多万,这让下杨村成为了当地的富裕村。
富裕村的“一把手”黄茂江则逢外来访客必说这样一句心得体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村子不富裕是因为没特色,只要有特色,一定会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