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职业餐饮网>>餐饮资讯>>企业动态>>正文

认一力:美味蒸饺盼着再添一层香[图]

  一个动人的故事

  2001年春节前,“认一力”不断接到来自北京的一个电话,是一个80多岁的老人打来的,老人离开家乡太原多年,非常怀念“认一力”的牛肉蒸饺,询问有没有速冻的“认一力”饺子,想邮寄几盒。

  老人打第一个电话时,工作人员委婉地向他解释,“没有速冻蒸饺”。然而老人并不死心,每隔几天,就会打过来电话询问,“每次问的都是同样的问题,可以看出老人真的非常怀念‘认一力’。”饭店现任经理韩建忠说。

  后来他们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派最好的大师傅上北京,给老人做顿蒸饺。

  春节刚过,“认一力”的米师傅和孙师傅带着和好的面、拌好的馅,连夜坐上去北京的大巴,赶到老人家中,为老人做了一顿正宗的“认一力”牛肉蒸饺。

  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有生之年还能吃上现蒸的‘认一力’饺子,我知足了。”

  时至今日,这个故事一直温暖着“认一力”每一位员工的心,让他们与困境中的“认一力”患难与共,不离不弃。

 

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如今的“认一力”冷清了许多

  1930年,保定回族人安良田先生来到太原,初创“认一力饺子馆”,从此这个名字伴随着一代又一代太原人成长。如今,国有企业“认一力”正面临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个历经70多年风雨的老字号,怎样才能重焕生机?

  居闹市认一力略显冷清

  8月5日下午6时左右,桥头街上车水马龙。正是吃晚饭的时间,伊斯兰风格的“认一力”饭庄内,顾客却并不太多,显得有些安静,服务员也显得不慌不忙。一名女服务员告诉我们,饺子现蒸,得等20分钟左右。

  一笼蒸饺,不过四五元,一碗汤1元,凉菜两三元,这样的价格让记者有点意外,服务员抿嘴一笑,“便宜吧,我们是国营单位!”就在点菜时的聊天中,记者了解到,服务员每个月的工资只有400元,但她们却没有丝毫不满,“工作轻松,每天按时上下班,工作8小时,比那些大酒店的服务员好多了。”

  扬声名靠的是精料细作

  1930年,从事泥瓦活计的保定回民安良田先生为了生存来到太原,他发现钟楼街、柳巷一带有许多饭店,清和元、鸿福居、林香斋、正太饭庄等,但大都是经营鲁菜、京菜、豫菜和本地菜,其中只有清和元一家是清真饭店,且地处偏僻。安老先生看中桥头街地处繁华闹市,在此开办饭店,经营饺子,取名“认一力饺子馆”。

  “认一力”开业后,有炒菜、炖菜十几种,尤为突出的是牛肉蒸饺,食者无不叫好,“所需牛肉都是业主亲自精选肥瘦俱佳的牛,看着宰杀,有时还要把一定数量的牛买回来喂养,确保肉质鲜嫩。”在“认一力”干了多年的安师傅告诉记者,“认一力”的其他原料,比如面粉、蔬菜、佐料、调味品等都是选购上等精品,包的时候要“皮薄、边小、馅大,呈半目形,不开口,不露馅。”蒸制则是专人负责,既不能欠火夹生,也不能过火塌底,现蒸现卖,不卖回笼。

  战乱中改馅料顽强生存

  “七七事变”后,日寇疯狂侵华,1938年,太原沦陷,人民遭殃,百业受挫,“认一力”也难逃厄运,业主出逃西安,人员离散,虽说门面还在支撑,但却失去了往日的繁荣。

  1942年,业主返回太原,想重新复兴,但此时的太原民不聊生,市场萧条,物价飞涨,且不少物品被日寇霸为军品,牛就是其中之一,一般商贾很难买到。无奈之下,安先生只好改用牛羊肉各半来调制饺子馅,并且煞费苦心,不断地调剂配料,精细制作,保住了信誉,维持了生计。

  日寇投降后,内战爆发,原料极度短缺,本就难以维持的饺子馆又意外遭遇一场火灾,尽管重建营业,但困难重重,此时饺子馅变成了单一的羊肉调拌,只是因为有秘传的药料能够去膻增香健脾助消化,且口味尚且不错,“认一力”在绝境中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解放后好年景里展辉煌

  经历过绝境后,“认一力”在解放后迎来了复兴。

  1954年实现了公私合营,“认一力饺子馆”在经营业务、资金、营业面积等方面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饭菜品种推陈出新,传统蒸饺延续以前的做法,饭馆每天门庭若市,车水马龙,生意格外兴隆,“每天营业额达600多元,在那个时候非常可观。”一位老员工告诉记者。

  1984年,政府投资110万元,在原址上重新扩建,不到10个月,一座独特、秀丽,充满伊斯兰风格的三层建筑物拔地而起,经营面积达到1300多平方米,至此,“认一力饺子馆”更名为“认一力饭庄”,生意更是蒸蒸日上,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

  “到1995年,饭庄实现销售412万元,上缴利税42万元,是建店以来最好水平。”饭店现任经理韩建忠告诉记者。

  这是“认一力”最好的时代。

  守旧规门庭若市成历史

  1995年以后,随着餐饮业市场的迅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认一力饭庄这个老字号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顽强地生存。

  然而,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是,别人都在图谋发展,“认一力”却因为企业设施设备的陈旧老化、人员负担的日益加重、机制体制的滞后以及餐饮市场逐渐南移、消费群体日渐减少等种种因素影响,经营进入了一种“维持”状态。

  虽落寞众员工不离不弃

  “认一力”如今已有着70多年的历史,也许是因着这份“高龄”,饭庄与其他餐饮企业相比,少了许多现代感。

  “认一力”饭庄的三楼是办公场所,防盗门已经锈迹斑斑,透过窗户可以看到房间内的摆设,有的摆有几张桌子和椅子,有的里边摆放着一排柜子———是供员工换衣服的更衣间。

  直到现在,“认一力”饭庄还没有一台电脑,饭庄上上下下只有两部电话,一部是设在餐厅的办公电话,一部就是韩建忠办公室的电话。“楼下的饭店都10年没有装修过了。”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关键还是没有钱。

  面对餐饮市场近年来的变化,受各种因素的制约,“认一力”更多地只能旁观别人的发展进步。然而,面对几十个靠工资养家糊口的员工,“认一力”又不得不想方设法把经营延续下去,既要保持国有单位的模式,又要面对市场经济的竞争,身处夹缝的“认一力”显得无所适从。

  尽管近年来有关国有企业改制的话题一直是焦点,“认一力”的发展遇阻也是事实,但“认一力”的员工并没有过多地抱怨,因为从骨子里,他们还是很留恋只有在这样的国有单位才能体会的“感觉”。“前几天单位组织我们去五台山游玩,有时候还会发一些福利。”一位员工告诉记者,这在其他私营酒店根本不可能。

  而2001年,大师傅远赴北京做蒸饺的故事,至今仍温暖着每位员工的心。当时,这件事在业内引发了一场争论,有人认为这样做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两位大师傅来回交通费、住宿费,比卖出的两笼饺子的收益多得多,“认一力”显然是赔本的。也有人说,这样做才体现出人性的可贵,折射出一个“老字号”生存的本质。无论外界怎样评论,“认一力”的员工却沉浸在一种与人为善的幸福中,“如果是一家私营酒店,肯定不会这么做。”也正因为多了一份感情,员工们面对“认一力”目前的尴尬处境,既心疼又无措,既盼望改制,又留恋现在。

  说未来往日辉煌待重现

  在服务员小张多年的从业记忆中,“认一力”能够支撑下来,最大的支持者就是“老顾客”,而如今这些老顾客或已不在人世,或已花甲古稀,在小张他们看来,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客源的流失。

  而在“认一力”现任掌门人韩建忠看来,客源并非根本问题,“解决了市场经济发展与国有经营之间存在的矛盾,客源问题自然迎刃而解。”韩经理说,“好多国企改制后都盘活了,现在餐饮业里的国有企业,没有改制却还在经营的,只剩下我们一家了。”

  “改制是必然的。”太原市饮食服务公司闫副经理负责“认一力饭庄”的改制,她告诉记者,国资委正在对饭庄进行清产核资,为改制做准备。但改制时间最早也要到明年,“现在需要改制的国有企业太多了,我们今年的重点是太原美容厅、银河宾馆。”

  走过70多年风雨的“认一力”究竟怎么改制?改成什么形式?闫经理说,现在还没有具体的方案,“招商引资项目已向社会公布,但所有具体的内容都还没有确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