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仅21岁的陈登旺只身来到北京,创办了一家食品加工厂,由此走上食品供应商之路。
汽车缓缓地行驶在北四环外的某条路上,陈登旺下意识地望向窗外,搜索路边的便利店。5公里外,终于有一家出现在视线之中。
这是2016年年底,陈登旺为131便利店项目做市场调研时的情形。彼时,他经营着一家鲜食生产工厂,但考虑到单做鲜食生产业务单一,而零售行业发展潜力较大,便打算依靠此前的积累,做一家主打鲜食的便利店。
陈登旺在鲜食供应链领域已深耕20余年。项目计划借助供应链优势,面向商区白领主推鲜食,如早餐、午餐等。并且,这些鲜食的月更换率为25%,可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2016年12月,131便利店第一家店华文国际店开业。至今其已有32家店在北京落地,SKU累计约2500个,客单价17.5元,单店日营业额9000元。去年8月,项目获得了来自春晓资本的天使轮投资,金额为4000万元。
注:陈登旺承诺文中数据无误,为内容真实性负责。铅笔道作客观真实记录,已备份速记录音。
单店日营业额9000元
染着银白色头发、身着黑色衬衫,颇具时尚感的陈登旺,是一位资深北漂。1993年,他离开福建老家,只身来到北京,一头扎进食品生产领域,一做就是25年。
2016年,他已在北京做了23年的食品供应商,接触过许多优质的合作伙伴。北京的呷哺呷哺、海底捞、西贝等餐饮店都是他的合作方。
在与他们打交道的过程中,陈登旺发现北京的鲜食终端依然还有开拓空间,尤其是便利店。首先是总量少,“开车在北四环外跑了五公里才发现一家”;其次,商品结构相差无几,最多就是品牌不一样,“你卖农夫山泉,我卖康师傅”。
而彼时,他也认识到了工厂只做食品生产业务单一,在竞争中容易落伍。综合考虑,他计划依靠供应链资源做一家主打鲜食的便利店。
令他自己也没想到的是,他赶上了新零售风口。2017年,无人超市、智能零售终端相继进入大众视野。此外,去年北京严管开墙打洞,一些夫妻老婆店不得已关闭,也给连锁便利店腾出了一部分发展空间。
供应链优势、行业风口、政策红利… …似乎一切都在为陈登旺的便利店项目铺路。陈登旺给便利店命名为131,寓意是计划用“13”年时间打磨“1”个品牌。
131便利店单店投资成本约90万元。
2016年12月8日,131便利店第一家店华文国际店开业。项目借助供应链优势主打鲜食品类,用户画像为商区白领,客单价17.5元,单店日营业额9000元,最高19000元。
新工厂预计今年年底投产
经过一年多的拓展,至今已有32家店在北京落地。其主要分布在商业区较密集的北京中轴线以东的朝阳区等区域。早期店面密集布局一方面便于管理,另一方面可提高覆盖率,提升品牌知名度。
目前,131便利店有50%的鲜食产品由自己的工厂提供,其余的由第三方鲜食厂家供应。
但陈登旺的计划是所有的鲜食产品均自我供应。如此才能保证鲜食月更换率在25%以上,让消费者能购买到不一样的食品,与竞争对手形成差异化。
他深知要实现“自给自足”,还需要一个更大的工厂。为此,项目启动后不久,他便在河北玉田开建新的鲜食生产工厂,预计今年年底投入使用。
而新工厂之所以建在此地,陈登旺有自己的规划。未来,他计划将131便利店覆盖到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省的主要城市。该地到北京、天津都在100公里以内,高速直通,交通便利。
便利店即将进驻的外埠城市团队已开始考察。陈登旺透露,预计今年该城市将有新店入驻。考虑到项目早期需要严格管控,因此,现阶段他们只做直营店,暂不接受加盟。
去年8月,项目获得了来自春晓资本的天使轮投资,资金为4000万元。A轮融资也已进入筹备期,资金将用于扩充团队、店面拓展及新工厂建设。未来,团队小目标是到2020年时能打造700家门店。
相关阅读
-
-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