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职业餐饮网>>餐饮资讯>>经营资讯>>正文

毛泽东侄女开餐馆挂其手迹

    在十里长街的华龙街上有一个“毛小青美食城”,它也许是京城林林总总的毛家菜馆中最正宗、最地道、最亲情的一家。美食城的经营者毛小青女士是毛泽东主席的本家侄女。毛小青今年刚好50岁,看上去却年轻的多。她大大的眼睛,长长的睫毛,白皙的圆脸庞,苗条的身材,酷似她的亲姑姑毛泽建烈士。韶山的老人们都说,小青干练泼辣的性格、豁达宽厚的为人和她那举首投足,都和姑姑一模一样。毛泽建牺牲前,只留下惟一一张和同学们合影的照片。在众多画家和雕塑家笔下,毛小青自然成了毛泽建烈士最好的模特。如今在京城,毛小青也算是名人了,却仍旧刘海儿齐眉、长发披肩,不失韶山姑娘清纯质朴的本色。

不久前,笔者与朋友在毛小青美食城聚会,乘刚刚营业,客人还不算多,便与毛小青女士轻松随意地交谈起来。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觉得你的毛家菜应该怎样归类?是湘菜的一个支系吗?????

毛小青(以下简称“青”):毛家菜出自湖南韶山,当然是湘菜的一部分。但我们酒家的“毛家菜”却有独特鲜明的定位——毛主席生前喜欢吃的家常菜。它既涵盖了韶山老家的传统风格,又有毛主席走出韶山后长期的饮食习惯。主席去世后,他的厨师和身边工作人员归纳出几十种主席当年喜欢吃的菜。酒家开业8年来,主席的亲人和一些老同志又推荐了一些具有湖南风味的很好的菜谱。应该说,我们的毛家菜是毛家传统风味和集体智慧、情感的结晶。

毛小青心中的毛家情

在韶山,毛姓是大姓,但毛泽东的本家兄弟并不多。为了显示人丁兴旺,韶山人的兄弟排行极少是同一个父亲的兄弟,更多的是同一个曾祖父的兄弟。毛泽东的曾祖父毛祖人身后的“泽”字辈曾孙只有十男一女,毛泽东是三哥,毛小青的父亲毛泽连是九弟,惟一的女孩就是毛小青的亲姑姑毛泽建。在十兄弟中,有的幼年夭亡,甚至连名字都没来得及起。革命战争年代,毛家牺牲了六位烈士。全国解放后,只有毛泽东、毛泽荣、毛泽连和毛泽青四兄弟互慰亲情了。谈起父亲毛泽连与伯父毛泽东之间的感情,毛小青有说不完的话。

青:1925年2月,毛泽东和杨开慧带着毛岸英、毛岸青兄弟回韶山搞农民运动时,我父亲只有12岁。不要看他长得瘦,可个子已经超过大人了。他是农民夜校中最积极的学员。

三哥毛泽东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把他带在身边。毛泽东和骨干谈话,父亲就为他们送水端饭。

毛泽东召开座谈会,他在周围站岗放哨。他还跟着毛泽东翻山过坳,做农村调查,成了毛泽东和地下党最忠实的通讯员。
1927年“马日事变”后,反动军队进驻韶山清乡,我父亲是白狗子注意的头号目标。就在革命低潮的时候,父亲从来都没有动摇过,反而坚定地加入了共产党。即使在韶山党组织被严重破坏的情况下,他仍顽强地为党工作。父亲16岁那年,在送信途中,遇见敌人,情急之中不慎跌下山崖,左眼被树枝扎伤,从此落下残疾,炎症还波及到右眼。

作为留在韶山的毛家惟一的壮年男性,父亲凭借右眼的一点光亮,不但要承担繁重的家庭重任,还要照看毛泽民的女儿毛远志及养子毛华初,为党组织走脚报信。1936年十叔毛泽青(即毛万才)奔赴延安时,是我父亲送他上路的。1945年毛楚雄哥哥投奔八路军,又是我父亲把他送出韶山冲。

这期间,毛家祖坟几次被国民党反动军警挖掘;毛家祖屋东茅塘被反动军警查抄一空;后因邻家失火殃及东茅塘,不但烧掉了毛家祖上的全部家当,还烧掉了毛泽东和杨开慧留在韶山的珍贵书籍文献和毛泽民、毛泽建、毛泽覃、毛楚雄烈士的遗物。父亲的新婚妻子因忍受不了毛家惊恐不安的生活离家出走。父亲在世时不止一次地感叹道,他活得比烈士们更艰难。

1949年8月,第四野战军南下经过湖南,四野首长派人到韶山找到我父亲,还派专人送他到北京。与分别24年的三哥在中南海相见时,父亲才知道自己的姐姐毛泽建、堂兄毛泽民、毛泽覃,侄子毛楚雄,以及韶山党支部第一任书记毛福轩不幸牺牲的消息。这时父亲痛哭失声。

到北京的第三天,主席就派人送我父亲到协和医院治疗眼睛。由于时间拖得太久,父亲的左眼珠已经坏死,若不立即摘除坏眼球,炎症还会侵入大脑,甚至危及生命。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他的右眼已能看到微弱的光亮。父亲住院期间的全部费用都是从主席自己的工资中扣除的。父亲回到韶山后,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成了家。一个盲人拖儿带女的,生活非常艰难。但父亲从不向政府伸手,也不向主席要钱。后来,还是主席的老师毛宇居先生和韶山的乡亲们多次给毛主席写信,报告了我家的困境。主席知道后颇为感慨,说“毛泽连一度是毛家最可怜的人”。从此,主席每年从自己的稿费中拿出300元寄给我父亲,直到60年代初,父亲按规定享受革命伤残人员待遇,由政府每月发给20元生活补助费,主席的资助才终止。

父亲每次收到主席三哥寄来的钱,总是惦念着更困难的乡亲们。谁家的孩子失学了;谁家的老人生病了;谁家没钱买米,只要被他知道,他总会拄着棍摸索着送些钱给人家,还告诉人家,这钱是毛主席寄来的,是寄给穷苦百姓的。

1995年9月29日,父亲在韶山病逝。他是毛家最后故去的“泽”字辈兄弟。由于历史原因,在京的毛家人淡泊低调,深居简出,互相走动也很少。

“怎样延续毛家的骨肉亲情?”这事,一直萦绕在毛小青心头。正在这时,有人邀请毛小青来北京合开一家正宗的毛家菜馆。起初却遭到她一再的拒绝。她说:“我是党员,是国家干部,又是毛主席的侄女,怎能轻易去开私人饭店呢?”她把这件事告诉了李讷姐姐,没想到李讷姐姐大力支持她:“现在是市场经济,我们毛家人为什么不能靠劳动干点自己的事业?”在此之前,毛主席在韶山冲的老邻居汤瑞仁在韶山开了第一家“毛家菜馆”,又从韶山开进了北京城,从此,毛家菜享誉全国。

想着亲人的支持和他们成功的实践,小青有了决心:“我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除了毛家亲人,还有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和那么多老同志,我为何不把正宗的毛泽东家常菜引进北京城,也好给毛家人提供一个常年聚会的场所。”

于是,曾有6年当兵经历的毛小青说干就干,在长沙办了停薪留职手续,毅然来到北京。

李讷姐姐的好主意

1996年5月7日,毛小青酒家(后改名为毛小青美食城)在北京华龙街开业了,店面不大,两个开间带两个包间,没有豪华的装饰,却让人感到朴实温馨。然而,开张不久,就有顾客直着嗓子问:“北京这么多的毛家餐馆,到底哪家是正宗的?你们不会是冒牌货吧?”毛小青虽然没有直面顾客,心情却有些沉重。一向支持小青的李讷姐姐给她出了个好主意。她把父亲毛泽东《水调歌头》诗词的手迹拿出来,复制成一幅红底黑字的横匾,挂在酒家开间正中的墙壁上。毛小青也把毛主席1959年回韶山的几幅老照片放大,分别挂在开间和包间里。她铭记李讷姐姐的鼓励:“小妹,咱们不必多说,是真是假,时间长了,顾客自有公论。”
来京创业并不容易,每当遇到困难时,让小青欣慰的是,毛家人对她的理解和支持。刘松林、李敏、李讷和毛远志姐姐一家都是这里的常客。韶华姐姐到城里摄影或开会,也带人到这里就餐。毛主席生前的秘书叶子龙、高智、张玉凤,卫士长李银桥以及许多老同志和老革命的后代,时常来这里热热闹闹地团聚。为了支持小青开好酒店,他们把各自做菜的经验传授给她,还给她带来不少回头客。“毛小青酒家”的生意越来越红火。

记:你店里挂的这些照片的确很温馨,你能不能讲讲其中的故事?就从毛主席摸着你的头那张讲起。

青:那是1959年6月25日,主席回到阔别32年的家乡韶山冲。第二天太阳下山的时候,主席要在松山招待所请韶山的老人和本家亲戚吃饭,一来叙旧,二来听听乡亲们的意见。

主席看到我父亲回乡后,不仅娶了个能干的媳妇,还添了两个可爱的娃娃,家里人丁兴旺,很是高兴。他左手摸着我的头,右手摸着我弟弟的头,和我妈妈谈起家常。随行记者抓住这无比亲情的瞬间拍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后来,这张照片刊登在不少画报、画册上,甚至印在精美的挂历上。一晃45年过去了,当年和主席在一起的日子,像是昨天发生的一样。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主席去世的27年间,我父亲共来北京11次,是韶山毛家人住进中南海次数最多、受到主席三哥关爱最多的一个,但他从不炫耀。与主席合影时,他默默地坐在远处,竟没有一张与毛主席单独合影的照片。

记:你和李敏大姐的这张照片拍得真好,两个人都笑得那么甜。

青:李敏姐姐身体不是很好,十几年来,很少出门。我曾到家里看望她。她高兴地回忆起当年我父亲、她的九叔来北京看病的情景。她说:“爸爸不允许身边的工作人员看护九叔,就让我们四个孩子轮流给他送饭。我刚从苏联回国,不要说九叔的家乡土话听不懂,就连爸爸说的话也一句都不懂,闹了不少笑话。”这些年,李敏姐姐的身体好多了,人也长胖了。1999年秋天,她的儿子孔继宁第一次把她带到这里。那天,李敏姐姐的心情特别好,她谈笑风生,不住地朝我笑。孔继宁是这里的常客。他年轻,朋友又多,到这里吃饭就像在家里一样,不仅合口味,而且很随意。

记:这张照片是江泽民总书记接见你父亲时拍下的。

青:党和国家领导人还有许多外国元首,来韶山瞻仰毛主席旧居时,都要看看我父亲。1993年12月,江总书记来韶山参加毛主席铜像揭幕仪式后,会见了主席家人和亲友,他握住我父亲的手对旁边的人说,他在读回忆毛主席的书籍时,就知道“毛泽连”这个名字。

此后,《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和他的九弟》的文章,中央电视台还播放了有关我父亲的专题片。

记:这张照片人真多,算得上毛家的“全家福”了吧?

青:这不是“全家福”,可以说是“大联欢”。2001年中秋节晚上,主席的亲人们在我过去的燕莎店一起欢度佳节,这是毛家人来的最多的一次。这是李敏姐姐的儿子孔继宁、女儿孔冬梅;这是李讷姐姐的丈夫王景清、儿子王孝芝;这是毛远志姐姐的丈夫曹全夫和儿子、儿媳;这是我的女儿咪咪,她在湖南师范大学读书。毛远新哥哥在上海退休了,每逢来北京看病,也要到这里来坐坐。我们的聚会完全是老百姓家庭式的。吃饭对大家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毛家人亲情的融合!

(责任编辑:朱晓时)